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1994166
大小:69.50 KB
页数:14页
时间:2018-10-26
《精心设计作业,立足学生发展》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精心设计作业,立足学生发展摘要:教学实践表明:实施素质教育的大敌是学生课业负担过重,而课业负担过重的直接因素之一就是“题海”泛滥成灾,造成这种情况的根本原因在于课堂效益低,作业质量差、数量多,缺乏典型性。做过的原题再来考试学生还是做不出来,学生考试成绩不理想,教师又要实施“题海”战,导致学生感觉作业越来越多,教师感觉学生越来越难教。这样师生就陷入一个恶性循环。根据科学的学科特点,并结合教学实践,提出了在轻负高质要求下要科学设计作业,立足学生发展。 关键词:初中科学作业有效性作业设计 一、
2、审视作业现状 (一)作业的重要性。 由于科学学科的特殊性,浙江省科学学科在升学考试中总分是180分,其整个学科在初中教育教学中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教师在作业布置上可能存在误区,作业布置内容、形式单一,全体学生都做同样的习题同样的量,缺乏趣味性、多样性、多元性和层次性。于是,这样学生做作业就会出现两个极端,一部分学生做起来很轻松,所有习题都会做,感觉无味;还有一部分学生做作业做起来很吃力,大部分习题不会做,因而对作业产生畏惧心理。最终作业的重要性更无法真正体现。 (二)作业的可接受量。
3、很多老师认为,作业环节体现教学巩固性,是延长教学时间的重要手段,大量布置作业是对学生负责的表现,以致“题海战术”一度成为提高教学质量的法宝,长此以来,出现了“一多”“二假”“三无效”的情况:“一多”指作业量大,学生除了要完成课本习题外,还要被大量形形色色的练习册所累,身陷题海不能自拔;“二假”指学生迫于教师的强制性措施,要么抄袭他人作业,要么草草应付,只追求答案;“三无效”指学生做作业,教师批作业终日疲惫不堪,却收效甚微。一种情况最常见:学生为完成作业而完成作业,做了交给老师完事,老师批改之后就
4、学生从来不管错误的习题,考试的时候遇到原来做过习题一样不会做。甚至有更严重的情况出现,即学生应付不了,干脆开始不做不交作业,造成了一些学生对学科完全失去信心。 (三)作业成为虚无摆设。 我在对近几年来听课情况进行了综合分析,发现教师在课堂上喜欢布置低水平的作业,其中“强化”作业、“抄写笔记”作业、“划划背背”作业出现的次数最多。而高水平的作业中,“想象型”作业,“收集证据、解决问题、演绎和推理”作业,以及“应用型”作业出现的次数较少。总的情况是,低水平作业量要远远高过高水平作业量,而且比例还
5、相当悬殊。这样学生为应付老师而完成作业,作业就成了没有实效的虚无的摆设。 (四)作业的易难度。 在布置一些较复杂的学习任务时,如果教师没有对作业意图给予一定的提示、点拨和剖析,就可能会因难度过大,超过学生的认知负荷,成为学生“负担”,出现无效作业。 当然,这些因素在影响作业的有效性时,哪种影响最为突出,哪种影响比较轻微,在学生完成作业时的实际情形怎样,如何指导教学实践,都需要去摸索,去研究。 二、概念界定 高质:所谓高质是指以智育为基础的全面的质量观,即学生的德智体美劳等全面和谐的发展
6、。我们注重学生智育发展,因为它是学生和谐发展的基石,是学校生存和发展的生命力。不发展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不开发学生的智力,教育就失去了存在的价值。也就是意味着我们在抓教育质量的同时,注重学生各方面的发展,关注学生身心健康和人格的健全。 轻负:所谓轻负是指学生学业负担适当,即与学生的身心发展相适应,在学生可以承受的范围内,在学生乐于接受的范围内的学业负担。它包括减轻学生的心理负担和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 高质与轻负的辩证关系:高质量与轻负担并不矛盾,适当减轻学生的负担,使学生从重复机械的作业中解
7、放出来,参加第二课堂,参加学校组织的各项活动,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不仅不影响学业,反而会使学生保持一个清醒的头脑、健康的身体、良好积极的心态去学习,会进一步促进学业的进步,提高教学质量。 三、作业设计的策略 课后作业是课堂教学的补充和延伸,是学生学习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业的改革也关系到课程改革的成败,关系到学生素养的提升和学习习惯的养成。“轻负担”目的,其实是为了寻求“高质量”的结果。那么如何解决这个看似矛盾实则含义深刻的“高质量”问题呢?我的体会是:应从作业的有效性着手。 (一)挖
8、掘作业功能,激发兴趣性。 教育心理学指出:兴趣是一种带有情绪色彩的认识倾向,是一种自觉的动机,是对所从事活动具有创造性态度的重要条件。兴趣具有追求探索的倾向,良好的学习兴趣是学习活动的自觉动力。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作业内容的选择应从精、新、活、近等方面入手。 1.求精——依据命题要求,编撰精选练习作业。 学生对科学的兴趣是学习科学最直接和持久的内部动力,对学生今后的发展至关重要。本课程在内容的选择和组织上,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注重创设学习科学的情境,激发好奇心与求知欲,使学生在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