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鸡的起源与进化》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家鸡的起源与驯化罗嘉玲20100006008 生活中的“鸡” 家鸡的特点家鸡具有繁殖力强、生长迅速、饲料转化率高、适应密集饲养等特点能在较短的生产周期内以较低的成本生产出营养丰富的蛋、肉等产品是人类理想的动物蛋白来源在生理、发育、衰老和疾病等研究领域也是重要的模式动物 鸡的分类学地位鸟纲(Aves)鸡形目(Calliformes)雉科(Phasiamidae)原鸡属(Gallus)鸡种(G.gallusomesticus)红色原鸡、灰纹原鸡、黑尾(锡兰)原鸡和绿胸(颈)原鸡 家鸡的起源单源论:由达尔文首次提出。他认为家鸡起源于公元前2000年的印度大峡谷中的红色原鸡(G..g.murghi),然后从那儿向东向西扩散到全球。 多源论:后来,Hutt(1949)提出了其他三种原鸡(灰纹原鸡、黑尾原鸡和绿颈原鸡)与家鸡的起源也有关的多源论。. 对单源论有利的材料从分布看,红色原鸡分布最广,从帕米尔高原到印巴次大陆,从南太平洋诸岛直至中国的云南、东南亚印尼爪哇岛的亚热带森林均有分布,所以红色原鸡对目前适应各种生态环境的各种家鸡的贡献最大。红色原鸡的外形,羽色、鸣声和家鸡最相似,容易驯养。 红色原鸡与当地家鸡在自然状态下交配产生的杂交种实例最多,且都具有繁殖能力;杂交种的体尺测定结果是红色原鸡和当地鸡的中间值在目前所测定的红色原鸡的血液蛋白多态位点的等位基因构成中在家鸡中均能检出,而在绿胸原鸡中检出Es一1D、Amy一1D基因,则在绝大多数家鸡品种未检出, 以血液型位点的基因频率为基础的东南亚地方鸡与四种原鸡的聚类分析表明,红色原鸡的遗传相似关系最大,遗传距离最近。生态学跟踪:将微型发射器带在红色原鸡和绿胸原鸡身上,在其分布重合的地方,红色原鸡总是到家鸡中采食和交配。绿胸原鸡从不到家鸡群中。 对多源论有利的材料调查表明,黑尾原鸡与红色原鸡在分布重合处有杂交的可能。黑尾原鸡与家鸡的杂交种具有繁殖能力。在所测定的血液蛋白多态位点的等位基因频率分布中,家鸡和灰纹、黑尾、绿胸原鸡尚有许多相似之处。黑尾原鸡的染色体分析表明,其染色体数,性染色体及其核型与家鸡没有差异。 中国家鸡的起源与驯化历史中国有红色原鸡的存在。我国广西、云南发现有野生、半野生的“茶花鸡”,已证明为红色原鸡,是中国家鸡的祖先。中国家鸡的驯化时间以黄河中、下游新石器时代初期的北辛、磁山和裴李岗文化遗址的家鸡为较早,距今约八千年左右。江西万年仙人洞新石器时代早期遗址有发现古代原鸡的遗骨,西安半坡遗址也发现古原鸡属遗骨,说明原鸡在长江和黄河流域都有分布。这就为我国家鸡的驯化提供了基础。 北辛,磁山和裴李岗文化遗址正是在民族学确定的东夷族活动的地盘中。东夷族居住在黄淮中下游、海岱区和东海之滨,远及白山黑水和华北。它们以鸡为主要食禽,以禽鸟为图腾,并以鸟名官,可以想象东夷族与鸡的关系。《左传·昭公十七年》云“昭子问焉,曰少昊氏鸟名官何故也?郯子(山东人)曰“我祖也,我知之。……我高祖少昊挚之立也,凤鸟适至,故纪于鸟,为鸟师鸟名”。 由于活人以鸡为主要食禽,为在思想上不让死人冻馁,也以鸡为主要食禽,所以祭祀,随葬都用上了鸡。由于鸡是动物性蛋白质食品,促进了人类的发展,就崇尚鸡为图腾,重大决策问疑,也以鸡卜定夺,所以鸡也就作为占卜之用。东夷族地域是中国家鸡的渊源,可以称之谓“鸡源”。由于鸡是重要生活生产资料,自然随其迁徙就扩散到其征途周围。 。约1300在年后,在陕西西安半坡、陕西北首岭文化遗址发现了家鸡骨骸。约在2200年后,在甘肃兰州西坡哑、甘肃东乡林家文化遗址发现了鸡骨。这都说明家鸡向西的扩散与传播。 约在3000年之后,在云南元谋大墩子文化遗址发现了家鸡骨骸,正说明蚩尤部族—三苗族深入南中国后,家鸡的向南和西南的扩散与传播。随后,三苗部分部族又从西南北上,也不排除家鸡由西南向西北发展的可能性。这是新石器时代家鸡随民族的迁徙而扩散传播的概况。 殷商时期,即在鸡源发现约4000余年后,在河南安阳大司空村文化遗址发现了鸡骨架。在战国时期,即在鸡源发现约5500余年后,在河北石家庄市庄村发现了鸡蛋壳。以上说明在5000余年的养鸡过程中,由全能型的肉鸡、斗鸡开始向肉蛋兼用和偏蛋型发展,中原和吴越有了蛋鸡。在西周时期,即鸡源之后约5000余年在江苏句容文化遗址发现了鸡蛋。 西汉时期,在鸡源发现约6000年后在湖南长沙马王堆三号墓发现了鸡蛋,在一号墓发现了鸡骨;在江苏徐州奎山文化遗址发现了鸡骨,在广东象岗南越王墓发现了鸡骨。时至西汉,长江以北以选育发展肉鸡和部分斗鸡为主,中原地区选育发展了蛋鸡长江以南以选育发展蛋鸡为主,西部山区如巴蜀发展了肉鸡和部分斗鸡。 汉至魏晋时期,中国的养鸡业已进入了一个昌盛的时期,养鸡技术和管理上的成热,在世界上已很先进了。一个祝鸡翁,养千余只鸡鸡,驯养得十分灵验,“皆有名字,呼名则种别而至”。由此可见,汉魏时的养鸡经验已十分丰富,管理技术也十分高超,为后世养鸡界所称道。古代养鸡技术渐趋成熟,导致养鸡业的发展,又加上不断总结经验,从而出现了“相六畜”、“相鸡经”、“鸡谱”等专书。 家鸡的用途演变家鸡是殷人以前先民们的主要食禽、图腾、占卜、祭祀和随葬之物。养鸡在古代也作为气象观测和报时的重要工具。《史记·周本纪》卷四:(武)王曰:古人有言,牡鸡无晨,牡鸡之晨,维家之素”。《诗经·女曰鸡鸣》:“女曰鸡鸣,士曰昧旦”。《诗经·风雨》:“风雨如晦,鸡鸣不已”。西周设“鸡人”专门负责祭祀和报时《周记》。 鸡先用作肉用,然后分化选育成玩赏鸡与斗鸡。《拾遗记》记载汉灵帝曾专门建造一座“鸡鸣堂”,蓄养了很多鸡。斗鸡育成较早,应在殷商以前。“纪子为周宣王养斗鸡”《列子·黄帝第二》。“《齐·本纪·废帝》“好斗鸡,密买鸡至数千价”,以悦眼目。肉鸡是早期官民共同饲养选育的目的。玩赏鸡与斗鸡仅限于民以上的阶层,饲养数量到底是比较少。 随着养鸡的发展,“五母鸡,二母彘,无失其时,老者足以无失肉矣”《孟子·尽心下》成了农家畜牧发展纲要,选育偏蛋和蛋鸡才能提高经济效益。偏蛋和蛋鸡的出现,当在春秋战国以前。《庄子》云“越鸡不能伏鹊卵,鲁鸡固能矣”,说明越鸡体型小,产蛋多,鲁鸡体大,产蛋较少。《”夏小正》“正月鸡柎粥”,说明春季是孵小鸡的季节。以上大规模的养鸡,必然引起重视鸡的繁殖与产蛋性能的提高,因而出现了偏蛋和蛋鸡了。 汉刘向《列仙传》记述“祝鸡翁者,洛人也。居尸乡北山下河南堰师西、养鸡百余年鸡有千余头,皆立名子,暮栖树上,昼放散之,欲引呼名,即依呼而至”。这是大群饲养偏蛋和蛋鸡的粗放典型,以后自然转入到较细致的圈养。《西京杂记》记述汉陈广汉家产时说到“千牛产二百犊,万只鸡将五万雏”。《南史·谢聪传》说到谢聪用鸡蛋来放债,后来收几千只鸡。说明蛋鸡有了一定的发展。 Thankyou! 磁山鸡骨较早的河北武安磁山遗址(约公元前5400年)发掘的鸡骨经现代的科学方法测定并与中国的原鸡和家鸡作比较发现体型数据稍大于现代原鸡,而小于现代家鸡,是进化中的过渡类型。可以说明磁山家鸡标本属于原鸡属,也是驯养的早期家鸡。磁山鸡骨中绝大多数为雄鸡,是人们宗教仪礼的需要而选择的结果,也正是畜禽的特征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