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1920251
大小:1.77 MB
页数:38页
时间:2018-10-25
《登上地球之颠zizhi》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郭超人登上地球之颠作者简介郭超人(1934~2000),高级记者,1956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新闻专业。先后任新华社西藏分社、陕西分社、四川分社记者、副社长,新华社秘书长、副社长。1992年11月起任新华社社长。珠穆朗玛峰,位于中国西藏自治区同尼泊尔、印度等国边境上的喜马拉雅山脉的最高峰,它高达8848.13米,是世界最高峰。珠峰峰顶的最低气温常年在零下三四十摄氏度,空气稀薄,经常刮七八级大风,十二级大风也不少见。风吹积雪,四溅飞舞,弥漫天际。由于珠峰的地理环境独特,具有重大的科学研究价值。珠穆朗玛峰简介珠穆朗玛峰风光壮观的珠穆朗玛峰北侧从万米高空俯瞰珠穆朗玛峰珠穆朗玛峰风
2、光1953年希拉里和丹增首次成功登上珠峰写作背景1960年5月,英勇的中国登山健儿发扬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精神,从珠穆朗玛峰北坡成功登顶,书写了世界登山史上的新纪录。郭超人,北京大学新闻系毕业后奔赴西藏,在十分艰苦的条件下从事新闻工作。当时,他作为随登山队采访的一名记者,直接或间接了解到这次登山活动过程中的许多感人故事。登山成功后,郭超人以最快的速度写成长篇通讯报道《红旗插上珠穆朗玛峰》并发表。这篇课文就节选自这篇通讯。登山三阶段1960年3月19日,中国登山队在海拔5120米的珠峰下一块宽阔的谷地上停下来。这里,就是登山队的大本营。参加这次登山活动的共有214名队员和工
3、作人员,他们来自祖国各地,来自各行各业,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目标:登上珠峰,为国争光。在大本营,他们战天斗地,与风雪搏斗,表现出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为了尽早征服珠峰,他们争分夺秒,做了大量周密的准备工作。为确保登顶成功,登山队进行了许多适应性的行军。登山队决定把夺取珠峰的战斗分成四个“战役”来进行,分别制定到达6400米、7600米和8300米的攀登高度,再返回大本营的计划,最后从8300米处突击顶峰。3月27日傍晚,登山队员完成了第一个“战役”,安全返回大本营。28日,另一批登山队员出发了,打响了第二个“战役”。这一次的难度明显比第一阶段高,冰崩和雪崩随时都可能出现。登山队员十多
4、个小时没吃饭,没喝水,硬是打通了通往北坳的大道。4月11日,队长史占春带领队员沿着副队长许竞打通的道路,终于上升到7300米的高度,为第三次行军到达8000米以上的进军路线,进行了必要的侦察并确定了初步方案。29日,登山队开始了第三次征服高度的战斗。行军过程中,有的人因为缺氧而晕倒,但困难吓不倒他们,经过两天的奋斗,他们终于安全到达7600米,这是我国当时登山史的新高度。5月2日,登山队开始了对被人称为8000米以上高度的“死亡地带”的征服,第二天晚上,他们战胜了被认为不可征服的“第二台阶”,登上了8600米的高度,并安全返回大本营,胜利地“超额”完成了第三次适应性行军任务。
5、5月24日上午,登顶的总攻终于打响,四名精选的队员从8500米的高度开始了对珠峰的冲刺。课文就是从这里开始节选的。屈银华王富洲贡布认识三位登顶的英雄缭绕砭骨履践崔巍滞留窒息匍匐养精蓄锐阴霾余暇耸立字词认读biānliáoràolǚjiàncuīwēizhìzhìpúfúxùruìmáixiásǒng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砭骨:刺入骨髓,形容使人感觉非常冷或疼痛非常剧烈。履践:崔巍:阴霾:侵袭:迫不及待:寄托:哀思:践踏。形容山高大雄伟。本文指一种压抑、沉闷的气氛。侵入和袭击。急迫得不能再等待。把理想、希望、感情等放在某人身上或某种事情上。悲哀思念的感情。第一部分(1~8段)四名勇
6、士登上第二台阶。第二部分(9~15段)刘连满因过度疲劳停止攀登,他冒着死亡的危险,将氧气留给队友。第三部分(16~23段)三名勇士在氧气用完的情况下登上了峰巅。速读课文,根据提示理清课文结构。课文结构准确把握文段中的主要信息(如有提示和概括性作用的关键词句),用简洁的语句复述登山队员突击顶峰的经过。8830M8848.13M8468M第二台阶决定留下刘连满,其余三人以最快速度奔向顶峰,刘连满冒死保存氧气氧气用完,三名队员开始无氧攀登,冲击顶峰。结合图示,简要复述四名登山队员突击主峰的经过。“第二台阶”拦住去路。刘连满甘做人梯,耗时三个小时,终于攀登“第二平台”顶部最后三米。四
7、名队员开始突击顶峰在朦胧的夜色中成功登顶经过充分的准备,5月24日上午9时,登山队员王富洲、刘连满、屈银华和贡布向珠峰最后380米高度冲击。两个多小时后,著名的“第二台阶”挡住了他们的去路。他们沿着第三次行军侦察的路线,冒着严寒,花了五个多小时,用搭人梯的方式,爬上了不到7米高的“第二台阶”。这时,队员们又不得不面对黑夜的挑战。他们借着雪夜的反光,艰难向前行进。他们现在又受到缺氧的严重威胁。刘连满反应最强烈,为了争取时间,大家决定他留下休息,其余三人以最快速度突击登顶。刘连满冒着生命危险,毅然决定把自己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