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下的文化与野草之美(苏教版高二必修)

足下的文化与野草之美(苏教版高二必修)

ID:21915073

大小:25.5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10-25

足下的文化与野草之美(苏教版高二必修)_第1页
足下的文化与野草之美(苏教版高二必修)_第2页
足下的文化与野草之美(苏教版高二必修)_第3页
足下的文化与野草之美(苏教版高二必修)_第4页
足下的文化与野草之美(苏教版高二必修)_第5页
资源描述:

《足下的文化与野草之美(苏教版高二必修)》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足下的文化与野草之美(苏教版高二必修)足下的文化与野草之美(苏教版高二必修)足下的文化与野草之美(苏教版高二必修)  一、引入:简介中山岐江公园项目及设计师俞孔坚(见前)  二、文本研习  1、筛选信息:阅读文章前四部分,在每部分找出能概括标题内容的关键词。  反馈要点(右栏):  标题内容关键词  场地33%的水面  古榕树  厂房、机器与历史  文化与传统脚下的文化  自然野草之美  设计方案  途径  2、思考:  (1)场地三种元素可分为几类?分类标准是什么?  明确:  两类:自然元素(水面、古榕)  人文元素(厂房、机器与历史)  (2)歧江公园还有

2、一样自然元素,是什么?  明确:野草  (3)这两类元素分别与课文哪两部分相对应?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  明确:  对应:自然元素——第三部分“理解自然”(“野草之美”)  人文元素——第二部分“理解文化与传统”(“脚下的文化”)  关系:从场地自然元素中挖掘其场所文化内涵,即“野草之美”,  从场地人文元素中挖掘其场所文化内涵,即“脚下的文化”  (4)要达成这个目标,需要什么媒介?  明确:设计途径  (5)这篇文章的关键词,可以进一步压缩为三个词,哪三个?  明确:场地元素、场所文化、设计途径  (6)试用这三个关键词,解释“景观设计”。  明确:  景观

3、设计:利用场地元素,通过设计途径,挖掘场所文化的一种设计艺术。  (7)本文是一个景观设计师的手记,请你为本文写一篇文章摘要,不超过500字。  要点:  本文是关于中山歧江公园景观设计的说明。  本设计主旨是产业旧址历史地段的再利用。  本设计方案是利用场地元素,创新设计途径,挖掘场所文化。  场地给设计提供了机会。岐江公园原址是粤中造船厂,原厂房、机器设备与历史,构成了该场所丰富的文化内涵,本设计就是要推开被时光湮没了的“单位”之门,体现“足下的文化”,即日常文化;该场地还有33%的水面、古榕树、野草等自然元素,本设计要表现的美是“野草之美”,即平常之美。 

4、 场地给设计带来了挑战。原水面因水位变化使人难以亲近,本设计修建栈桥式亲水生态湖岸,解决了问题;因防洪需要,古榕树面临厄运,本设计开渠成岛,保住了古榕,灯光水塔还成为航标灯塔。  本设计创新设计途径,采用保留、再利用、再生设计三种方法,显现场所精神,同时赋予场地新的功能和形式。  本场所在讲述过去故事的同时,创造现代人的休闲娱乐空间。  3、赏析(小组交流,反馈):  (1)课文列举了几个典型的设计,你最喜欢或最不喜欢其中哪一个设计?说说理由。  能利用文字信息,阐述自己观点。  (2)歧江公园设计的成功,给你哪些启示?  能围绕设计或设计者展开。  4、小结:

5、  (1)歧江公园主要设计思路:  *设计一个延续城市本身建设风格的主题公园,以其功能性的文化内涵,满足当地居民的日常休闲需要,吸引外来旅游者的目光。  *设计一个展现城市工业化生产历程的主题公园,记录城市在中国近代历史与发展中的工业化特色。  *设计一个充分利用当地自然资源的主题公园,以绿化为主体,以改善生态为目的,融最新环保理念于一体的精神乐园。  (2)新型的景观设计遐想:  景观与城市的生态设计反映了人类的一个新的梦想,这个梦想就是将自然与文化、设计的环境与生命的环境相融合,将美的形式与生态功能真正全面地融合。它要让景观不再是孤立的城市中的特定用地,而是

6、让其消融,进入千家万户,它要让自然参与设计,让自然过程伴依人民的日常生活,在生活中享受优雅醇和的自然美感。   三、学以致用  1、看了歧江公园的设计,我联想到我们“南京1912”。请根据提供的相关资料,概括“南京1912”的场地元素、场所文化、设计主旨、设计途径。  明确:  场地元素:人文元素——民国文化  自然元素——民国建筑群  场所文化:中西合璧、时尚互融、文化精彩的现代城市客厅  突出民国主题文化与国际流行时尚的结合  设计途径:保留  设计主旨:商业用途(招商方向主要定格在与旅游休闲相关的餐饮、酒吧、咖啡馆、茶馆、美容健身中心等国际顶尖品牌)  2

7、、赏析(小组讨论,反馈):  (1)你认为“南京1912”设计成功之处在哪?不足之处在哪?  (2)“明清历史看北京,民国历史看南京。”利用和保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