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经典教学案例中看如何进行读写结合

从经典教学案例中看如何进行读写结合

ID:21906423

大小:1.02 MB

页数:63页

时间:2018-10-20

从经典教学案例中看如何进行读写结合_第1页
从经典教学案例中看如何进行读写结合_第2页
从经典教学案例中看如何进行读写结合_第3页
从经典教学案例中看如何进行读写结合_第4页
从经典教学案例中看如何进行读写结合_第5页
资源描述:

《从经典教学案例中看如何进行读写结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从经典教学案例中看如何进行读写结合什么是读写结合?我认为,所谓“读写结合训练”,就是根据《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教材要求和学生实际,制定科学的教学目标,把阅读与写作两个因素紧密结合起来,通过有目的、有系统、有序列的训练手段,以读带写,以写促读,达到让学生了解知识、掌握方法、运用知识和方法,培养和提高读写综合能力的教学实践活动。谈到读写结合,很多老师定位于在课堂上动动笔,好像只要在阅读教学中让学生写了几句话,就是进行了读写结合。所以,经常发现有的老师让学生在课堂上写了几句感受,或者为一个先进模范人物写了几句颁奖词,然后就大说自己这节

2、课突出了读写结合的特色,达到了以写促读的目的。其实,很多时候,我们老师在教学中这种所谓的写和写作能力的培养没有多大的关系。真正的读写结合是和本节课写作方法、语言特色紧密联系起来的。如何进行读写结合呢?教学片断嫦娥夜光婵娟玉盘金波团扇玉兔冰轮银台冰镜银钩广寒宫师:同学们,在这节课一开始,我们就认识了月亮的很多名字,还记得吗?(学生说,然后读)嫦娥银台夜光玉兔冰轮婵娟玉盘冰镜金波银钩团扇广寒宫师:相比之下,这些名字哪一个都比月球这个名字时髦,那课文的题目换成“嫦娥之谜”、“玉兔之谜”,“冰轮之谜”“婵娟之谜”“银沟之谜”可以吗?生:

3、不可以。如果换成嫦娥之谜,让人们读了以后首先想到的是传说中的那个叫嫦娥的仙女,而不是月亮。生:不能换,因为这些名字都不是月亮的常用名,都是别名,很多人们都没有听说过,所以,如果换成团扇之谜、玉盘之谜等等,会让人不能从题目上知道文章写的是什么。师:我明白了,看来文章题目不能只追求时髦、与众不同,还必须让人们一看就知道写的是什么内容,这很重要。谢谢同学们带给我的启示!就让我们带着这节课收获的月球之谜,和选材与拟定题目的启示和这个美丽的星球说再见吧!做法分析:这一次的读写结合仅仅是针对题目的拟定,同样是月亮的名称,让学生在调换的过程中

4、体会到怎样的题目才是好题目,体会到为文章拟定题目不能只追求新奇,应该清楚、明白,符合文章的题材和内容。读写结合的启示:选择读写结合点不要只盯着文章的内容,盯着文章中精彩的片段,拟定文章标题的能力也需要在阅读学习中进行训练。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祖国敞开了绿色的大门, 给孩子一片清凉的绿阴。  去吧,去呼吸山水间芬芳的空气,  去吧,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让明亮的眼睛去发现翠竹的挺拔,松柏的苍劲。用绚丽的色彩去描绘果园的丰收,沃野的耕耘。鸣禽、野花要和你们联欢,   生活里洋溢着欢乐和温馨。   祖国的山水要和你们相聚,   请

5、听一听它们心中的声音祖国敞开了绿色的大门, 给孩子一片清凉的绿阴。 去吧,去呼吸山水间芬芳的空气,  去吧,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教学片断“第二小节在写法上很有特点,请同学们发现一下,看看你能发现什么。”同学们开始默读思考。“我发现第一行和第三行都没有写完就转行了。”杨正杰的眼睛总是闪着灵动的光。“你的眼睛真明亮!”我由衷赞赏,“这可是不符合我们的写作习惯。我们来改一改,把‘去发现翠竹的挺拔’和‘去描绘果园的丰收’这两个部分分别提到第一、第三行,让它符合我们的语言习惯,读读感觉如何。”于是,第二小节就变成了:让我们用明亮的眼睛

6、去发现翠竹的挺拔,松柏的苍劲。让我们从彩色的画笔去描绘果园的丰收,沃野的耕耘。“这样不好,头重脚轻,两句长的好像是大帽子。”“第一、第三句太长了,读起来累。”“原文写得好,因为第二、第四行的开头都是‘去XX’,和题目‘去打开’对应着,改了以后就看不出来了。”同学们议论纷纷,发表自己的观点。我及时总结:“看来,诗歌语言还有另一个特点,不能太长,如果实在要说一句长话,就把这句话从适当的地方断开来,分行写。”板书上“长句可断开、分行。”“我发现作者分别写了‘翠竹’‘青松’‘果园’‘大地’四种事物来写,并且写出了它们的特点。”“说得好!

7、抓住典型的事物来写很重要。我把每一组词的前后顺序改变一下,读一读,意思变么?我们来读一读这几个词组。”我出示了“翠竹的挺拔”“松柏的苍劲”“果园的丰收”“沃野的耕耘”这四个词组,分别改成“挺拔的翠竹”“苍劲的松柏”“丰收的果园”“耕耘的沃野”改变诗歌,让学生读。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让明亮的眼睛去发现挺拔的翠竹,苍劲的松柏。用绚丽的色彩去描绘丰收的果园,耕耘的沃野。学生反映强烈,坚决说这样的改变不可以,因为这首诗读起来不好了。“改变前好在哪里呢?”孩子们不说话了。几秒钟后,张文昊小声咕哝了一个词“押韵”。我马上抓住这个词写在了黑

8、板上。并让学生知道偶数行最后一个字的韵母相同和相近,就构成押韵。至此,诗歌的语言特点基本上说完了,后面几个小节的学习就是对照着本节的学习感受诗歌特点了。读写结合的启示:小学课本中的诗歌学生往往一读就懂,学诗歌写诗歌这种现学现卖的教学思想不值得推崇,与其让学生花费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