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梅记》与周朝俊的仕途理想

《红梅记》与周朝俊的仕途理想

ID:21905403

大小:55.50 KB

页数:7页

时间:2018-10-25

《红梅记》与周朝俊的仕途理想_第1页
《红梅记》与周朝俊的仕途理想_第2页
《红梅记》与周朝俊的仕途理想_第3页
《红梅记》与周朝俊的仕途理想_第4页
《红梅记》与周朝俊的仕途理想_第5页
资源描述:

《《红梅记》与周朝俊的仕途理想》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红梅记》与周朝俊的仕途理想:明传奇《红梅记》以其曲折离奇的故事吸引了一代代的读者和观众,写出后不久,乡人“每宴客,诸伶人无不唱《红梅花》者。其为世盛传若此”。剧中既写裴生与李慧娘的人鬼之恋,又写裴生与卢昭容的人间婚姻,而两者又以与权奸贾似道的斗争相贯穿。因剧中描写了裴生与两个女子的感情,故后人多将其归入才子佳人戏曲一类。而事实上剧中对明后期政治科场的映射颇多,从侧面反映了周朝俊的仕途理想。  关键词:《红梅记》;周朝俊;仕途理想  []:I206[]:A  []:1002-2139(2011)-19-0018-02  周朝俊(约1580——1624后)【1】,字夷玉(又作仪

2、玉、稊玉),别字公美【2】,浙江鄞县(今宁波)人。生平无详细记载。据李邺嗣《甬上耆旧传》本传云:“周文学朝俊字夷玉。少有才,为诗慕李长吉,亦工填词。所撰有《李丹》、《香玉人》、《红梅花》十余种,唯《红梅花》最传。”王稚登为《红梅记》作序,见《古本戏曲丛刊》初集覆明末玉茗堂刊本。序云:  “四明周生者,余初未尝识。已酉秋,余复有西湖之游,宿昭庆上人房。偶于壁上见所提诗句清宛,后有生名,余叹赏之。上人云,此生仰王先生非一日矣,今亦寓敝刹。先生倘有意乎,弗靳一面,以慰生夙志可乎。余曰,所作如此,其人可知。遂嘱上人邀之同席。观其举动言笑,大抵以文弱自爱。而一种旷越之情,超然尘外。余次

3、过其寓中,见几上一帙,展视之,乃生所制《红梅记》也。循环读之,其词真,其调俊,其情宛而畅,其布局新奇而毫不落于时套。削尽繁华,独存本色。嘻,周郎可谓善顾曲焉。……”【3】  《红梅记》现存万历广庆堂刊本、玉茗堂评本、剑啸阁刊本、袁于令评本。全剧裴生与李慧娘的人鬼之恋,与卢昭容的人间婚姻双线交叉,由与权奸贾似道的斗争一线连接起来。按上文中得知《红梅记》作于万历三十七年(已酉)之前,约20几岁之时。上文中说有一种“旷越之情,超然尘外”,余不以为然。剧中裴禹、郭穉恭、李子春三人不同的仕途道路和对官场科场的描写映射出明后期的政治和科举制度,同时也反映出周朝俊的仕途理想。正如李贽在《童

4、心说》中说道:  “且夫世之真能文者,比其初皆非有意于为文也。其胸中有如许无状可怪之事,真喉间有如许欲吐而不敢吐之物,其口头又时时有许多欲语而莫可所以告吾之处,蓄积极久,势不能遏。一旦见景生情,触目兴叹;夺他人之酒杯,浇自己之垒块;诉心中之不平,感数奇于千载。”【4】  《红梅记》浇得是周朝俊心中的块垒,折射出其对朝廷的不满和难以实现的仕途理想。  剧中裴禹虽为太学生,却尚未取得功名,寄居杭州昭庆寺,与朋友游赏山水,寻觅佳人,却也并未完全忘记功名。而其友郭穉恭更是重视功名。第二十六出“得耗”中,裴禹在卢府听信曹悦说卢昭容已被姨母许给他为妻之谎言,急忙欲往扬州去见卢夫人,被郭穉

5、恭晓以功名之大义并拦下:  (郭止介)【前腔】行色莫匆匆,富贵荣华在眼中。这些小事,何须苦苦介怀!君才似,际风云期大用。(生)兄不知,小弟每日寻访,不曾放怀。如今既有下落,那得消停?(郭)只要有心,何在这几日,难道就飞的去了?料想身无彩凤双飞翼,只要心有灵犀一点通。待等三场毕了,小弟陪兄同走一遭。待场终与君同,休把这三载灯窗一旦空。  而第二十七回“应试”的下场诗写作“王孙公子不豪奢,学案萤窗守岁华。但是学成文武艺,都堪货与帝王家。”而后裴禹果然也高中了第三名探花,从此“夫荣妻贵,福禄绵绵”。借郭穉恭之口,说明了读书多年,等的就是在考场一决高下,考试做官,报效国家才是学子因走

6、的路,是人生价值的体现。  而事实上,周朝俊一生都没有进阶。《晚明曲家年谱》中介绍周朝俊为“文学,生员也”,即是说周夷玉一生在仕途上止步于秀才。而《红梅记》第一出副末开场中“人生难遇欢时节,世路无门行转蹶”和最后一回的下场诗中“落拓江湖二十年,闲愁闲闷过花前”点明了功名无望,二十年落拓的生存境遇。  而这一切都与明朝中后期,尤其是万历十年之后政治腐败,科场黑暗息息相关。周朝俊生于万历初年。万历皇帝即明神宗朱翊钧(1563年-1620年)是明朝第十三个皇帝。万历帝十岁即位,由内阁首辅张居正辅佐了十年,使明朝政治经济空前发展,而张居正死后,万历帝不仅对张居正进行了彻底地清算,而且

7、穷奢极欲,横征暴敛,28年不上朝听政,致使明朝政局一落千丈,一步步走向死亡。伴随着皇帝的懒惰的是科场的黑暗。明朝初年,朱元璋为了尽快整顿秩序,确立统治地位,推行了荐举取士制度,不拘一格降人才。荐举取士的制度在明初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到明末这一制度虽仍然存在,但影响不大。自洪武十七年(1384)科举制度恢复之后,科举便是明代选官制度的主体,是天下士子入仕的通道。而科举考试的内容在明一朝前后期是有很大不同的。  明朝初年,朱元璋为了选取有实际经验的官员,规定在考完四书五经之后,还要“以五事试之,曰:骑、射、书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