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颜氏家训》的伦理思想与当今意义》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颜氏家训》的伦理思想与当今意义[摘要] 《颜氏家训》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内容丰富、体系完整的家训。“古今家训,以此为祖”。其中的伦理思想除包括父子、兄弟、夫妇关系外,还涉及修身养德、教子治家、经世为政等多方面的内容,它具有务实性和可操作性等特征。即使在今天,《颜氏家训》中的一些积极的伦理思想依然对构建和谐身心、构建和谐家庭及构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都具有很大的意义。[关键词] 《颜氏家训》 颜之推 伦理思想 引言《颜氏家训》是北齐时期颜之推根据传统的儒家伦理思想学说,以及他一生的为人、处世、治
2、家的经验所写成的,旨在“整齐门内,提撕子孙”,使颜氏家族永葆兴旺不衰,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内容丰富、体系完整的家训。“古今家训,以此为祖”。《颜氏家训》包含着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结晶,内容涵盖了儒学、佛学、道学、文学、音韵等,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比起《颜氏家训》其他内容的影响,它的伦理思想方面对当今和谐社会构建的影响是最大的。即使在今天——社会主义社会里,它仍然有许多可借鉴之处,对构建和谐身心、和谐家庭及和谐社会都具有很大的意义。一、修身养德(一)少欲知足,谦虚淡泊《礼》云:“欲不可纵,志不可满”(《礼记·曲礼
3、上》)。人有好利之心,好物之意,这是人的本能欲望。但由于人的天性却是不知道穷止,总是多欲不知足,自我欲望无限膨胀,常使自我陷入欲求不得、祸害连连的苦海之中。为此,颜之推在《颜氏家训》中用《止足》一篇专门讲知足少欲。他认为:“唯在少欲知足,为立涯限尔。”他把先祖靖侯告戒子侄的言语——“汝家书生门户,世无富贵,自今仕宦不可二千石,婚姻勿贪势家”作为至理名言,终身服膺。“天地鬼神之道,皆恶满盈。谦虚冲损,可以免害”。只有少欲知足、谦虚淡泊,才能省去贪心,免除祸害,长久立于人世。颜之推说,人活在世上,穿衣服只是为了
4、覆盖身体以免寒冷坦露,吃东西只是为了填饱肚子以免饥饿而已。因此,“形骸之内,尚不得奢靡,己身之外,而欲穷骄泰邪?”也就是说,身体本身尚不求奢侈浪费,此身之外也不应求穷尽奢侈。[1]按他对止足的解说,就是知足,就是说积财、积官都要有个限度。对待家产,“二十口家,奴婢盛多,不可出二十人,良田十顷,堂室才蔽风雨,车马仅代杖策,蓄财数万,以拟吉凶急速。不啻此者,以义散之;不至此者,勿非道求之”(《止足》)。在理财上,实际生活中,俭朴之人过于吝啬,好施之人过于奢侈,所以,奢侈不好,吝啬也不好。既要节俭而不吝啬,也要施
5、舍而不奢侈。“如能施而不奢,俭而不吝,可矣”(《治家》),“亲友之迫危难也,家财己力,当无所吝”(《省事》);对待仕途,“仕宦称泰,不过处在中品,前望五十人,后顾五十人,足以免耻辱,无倾危也。高此者,便当罢谢,偃仰私庭”(《止足》)。[2]总之,要学会知足少欲,克服自己的无限膨胀欲望,学会谦虚淡薄,免除祸害。(二)求真务实,读书致用魏晋以来,门阀制度在南方已经日趋没落。那些士族子弟不学无术,不求实务。颜之推批评那些士大夫子弟养尊处优、脱离实际的作风,指出这种生活方式给他们和整个社会带来危害,讥讽“不修身而求
6、令名于世者”,告诫子孙要接触实际,不高谈阔论,学好真本领,求真务实,有益于众人。君子的立身处世,贵在有益于众人。想成为有用的人就要提升自我素质,自我修养,增长社会实践能力,也就是要“开心明目,利于行耳”。如何做到“开心明目,利于行耳”?颜之推认为读书是一种途径。读书一可以掌握一门学问,自谋生路;二可以启发心智,开阔视野,以利于修炼品行。在读书中,要学会致用,通过读书修身养德。[3]例如不知奉养父母的人,通过学习古人的行孝之道,后感到畏惧和惭愧,起而效仿古人;那些骄横奢侈的人,通过学习古人的恭谨俭朴,后感到震
7、惊,警觉自己的过失,有所收敛,抑制骄奢的心志等等。(三)幕贤交友,真诚为人在人的自身修养方面,颜之推注重慕贤修身,主张慕贤交友。他认为环境对一个人的道德养成至关重要,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特别是青少年精神性情还尚未定型,容易受外界影响,通过模拟效仿周围人的言行举动,潜移默化,就有可能形成品质。“人在年少,神情未定,所与款狎,熏渍陶染,言笑举动,无心于学,潜移暗化,自然似之;何况操履艺能,较明易习者也?是以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自芳也;与恶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自臭也。”因此,“君子必慎交游焉”(《慕贤
8、》)。人生在世,不能无友。但我们在选择朋友时一定要谨慎,要选择“优于我”的人、“善人”、“圣贤”作为朋友,与他们交往,才有可能成就自己的品德。交友时还要注意,“必有志均义敌,令终如始者,方可议之”(《风操》)。也就是说只有志同道合,始终交往很深的人才谈得上结交,不可滥交朋友。颜之推强调做人要真诚、正直、表里如一。因为“诚于此者形于彼”,内心的诚意,总会从外表显露出来。“人之虚实真伪在乎心,无不见乎迹,但察之未熟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