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1877454
大小:55.50 KB
页数:8页
时间:2018-10-25
《从善治理念看弱势群体社会救助中政府责任的回归》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从善治理念看弱势群体社会救助中政府责任的回归摘要:善治就是要实现政府与公民对公共生活的合作管理,使两者都达到最佳状态。对弱势群体进行社会救助,使他们的基本生活得以保证,基本权益得以维护,是善治理念的内在要求。社会救助中政府责任的回归则是善治道路的必然选择,也是考验政府善治能力的标尺。 关键词:善治;弱势群体;社会救助;政府责任 :D632:A:1002-7408(2011)03-0041-03 现阶段,由于我国正处于政治、经济体制改革的关键时期,社会转型不可避免地带来了一系列社会问题,其中尤以弱势群体问题
2、最为突出。这个特殊群体的生存状况令人堪忧,已成为构建和谐社会过程中出现的一个不和谐音符。如果他们的生活得不到改善,利益诉求得不到满足,社会地位得不到认可,必然会严重影响社会稳定,在矛盾激化的情况下甚至会引起社会动荡。对弱势群体进行社会救助是政府不可推卸的责任,更是善治理念对政府执政提出的必然要求。 一、善治理念的内涵与基本要素 古今中外,人们对善治都抱有美好的期望,习惯用“治理有序、官员廉洁、体恤民生、严明法纪”等词汇来描绘心目中理想的政府形象。追溯善治的起源,从中国古代孔孟提出的以“为政以德,宽厚待民,以人为
3、本”为核心的仁政思想,到古希腊时期亚里士多德提出的“政治学的善就是正义,正义以公共利益为依归”的观点;从近代卢梭在《社会契约论》中主张的“主权在民”思想到马克思主义平等观关于“一切人,或至少是一个国家的一切公民,或一个社会的一切成员,都应当有平等的政治地位和社会地位”[1]的论断;从20世纪70年代罗尔斯在《正义论》中提出的“作为公平的正义原则”到1989年世界银行报告中首次出现的“治理危机”一词,我们都可以看到朴素的善治理念的影子。现代善治理念的提出大致是在20世纪90年代,如今已成为西方政治学与社会公共管理的研
4、究热点,是世界范围内颇为流行的一种治国理论。 政府善治就是使公共利益最大化的社会管理过程,其本质特征就在于它是政府与公民对公共生活的合作管理,是政治国家与公民社会的一种新颖关系,是两者的最佳状态。[2]作为较早在国内引入和发展西方善治理论的著名学者,俞可平教授在综合和借鉴了大量国外学者观点的基础上,概括了善治的十个基本要素,即:合法性、法治、透明性、责任性、回应、有效、参与、稳定性、廉洁、公正。①合法性,是指社会秩序和权威被自觉认可和服从的性质和状态;②法治,即法律是公共政治管理的最高准则,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③
5、透明性,是指政治信息的公开性;④责任性,是指管理者应当对其自己的行为负责;⑤回应,是指公共管理人员和管理机构必须对公民的要求做出及时的和负责的反应;⑥有效性,主要指管理的效率高效有序;⑦参与,首先是指公民的政治参与,参与社会政治生活,但又不仅仅是政治参与,还包括公民对其他社会生活的参与;⑧稳定性,指国内的和平、生活的有序、居民的安全、公民的团结、公共政策的连贯等;⑨廉洁,主要是指政府官员奉公守法,清明廉洁,不以权谋私,公职人员不以自己的职权寻租;⑩公正,指不同性别、阶层、种族、文化程度、宗教和政治信仰的公民在政治权
6、利和经济权利上的平等。[3] 二、弱势群体社会救助是善治理念的内在要求 善治离不开政府,更离不开公民,从这个意义上说,善治首先要求解决的就是民生问题,只有公民的基本生存权利得到保障,才有可能与政府合作,积极参与善治,也才可能最终实现善治。当弱势群体依靠自身力量无法保证基本生活时,政府应当对其进行社会救助,这也是善治理念的内在要求。 第一,“合法性”要求建立让弱势群体认同的社会秩序。只有当全体公民都自觉认可并服从现有的社会秩序和权威才能实现善治,而当弱势群体因为失业、疾病、社会变革等自身原因或客观原因导致贫困时
7、,就会对社会秩序产生不满情绪。如果此时政府对他们的生活不闻不问,就很难得到这类人的自觉认可和服从。没有弱势群体的认同,政府治理的合法性就会受到质疑,善治也就无法实现。因此,善治要求建立合理的社会秩序,让弱势群体得到必要的救助,从而提高其社会认同感。第二,“法治”要求为弱势群体提供必要的司法救助。只有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才能实现善治。弱势群体往往因为经济贫困无力支付法律费用,或因为教育水平低缺乏法律意识,或者因为社会地位的边缘状态导致其维权无门。如果社会中有这样一类人的法律权利得不到保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也就无从谈起。
8、因此,善治要求为弱势群体提供各种形式的司法救助,切实保障其作为公民应享有的平等权利,并在权利受到侵犯时能通过正常的法律途径得到维护。第三,“透明性”要求为弱势群体搭建畅通的信息平台。政府通过广播、电视、报纸、X络、公告、、邮政、访谈等各种形式向公众传递政治信息的同时,也应该特别关注弱势群体的信息接收情况。许多贫困山区的弱势群体因为交通不便与外界沟通甚少,加之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