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治伙伴”-公共危机心理救助中的政府与非政府组织

“善治伙伴”-公共危机心理救助中的政府与非政府组织

ID:10599825

大小:53.0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07-07

“善治伙伴”-公共危机心理救助中的政府与非政府组织_第1页
“善治伙伴”-公共危机心理救助中的政府与非政府组织_第2页
“善治伙伴”-公共危机心理救助中的政府与非政府组织_第3页
“善治伙伴”-公共危机心理救助中的政府与非政府组织_第4页
“善治伙伴”-公共危机心理救助中的政府与非政府组织_第5页
资源描述:

《“善治伙伴”-公共危机心理救助中的政府与非政府组织》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善治伙伴”:公共危机心理救助中的政府与非政府组织  关键词:公共危机管理;政府;非政府组织;心理救助    当前,公共危机事件频繁发生。我们看到越来越多的非政府组织在公共危机管理中表现出重要作用。发挥专业的心理救助作用是非政府组织有效参与公共危机管理的表现形式之一。从20世纪60—70年代开始兴起的治理理论,强调“协调合作、伙伴关系、对话协商”的共同目标,在追求公共利益最大化的过程中,公民与公民社会作用日趋彰显;政府善治需要公民积极参与和自愿合作,形成与政府间良性的共同合作的公共事务治理模式。在政府、公民参与和民主

2、之间的和谐动态过程中公民不再只是公共服务和产品的消极消费者,或只是传统选择代议人的投票者,而成为了与公共管理者一起提供社会公共服务的合作伙伴[1]。善治为非政府组织参与公共危机管理提供了理论依据,也为其参与公共危机心理救助提供了良好契机。  一、“善治伙伴”关系的界定  由吉德伦、克莱默和萨拉蒙于1992年提出的“政府—非政府关系的类型学理论”中进行了如下界定:合作模式(CollaborativeModel),即政府提供资金,非政府组织配送服务。包括“合作的卖者”模式和“合作的伙伴关系”模式,后者与前者区别在于非政府

3、组织更具有自治、决策和发言的权利[2]。笔者认为后者是目前危机心理救助中政府与非政府组织的最佳选择。例如,欧美国家的一些宗教群体、慈善机构在发生恐怖事件及一些自然灾害后会迅速参与到危机管理中,他们为政府分忧的同时,也可以安抚人心,稳定人心。危机事件的当事人由于被一些民间群体组织起来参与事件的救援和管理工作,角色发生了改变,从事件的参与者或受害者成为事件的管理者。  事实上,面对危机事件,无论是单纯的依靠政府还是单纯依靠非政府组织都无法有效的应对,必须建立起两者的相互配合、相互补充的良性互动机制。促进政府与非政府组织之

4、间的合作互动,正是政府改革的一种基本趋向。危机心理救助过程中,对二者的角色进行准确定位,明确政府的让渡选择,只有这样才能职责清晰、互不干涉,保持非政府组织的相对独立性,发挥其在危机心理救助中的优势。  二、我国非政府组织在公共危机心理救助过程中面临的阻力  1.政府对非政府组织重视程度不足事实上。政府对非政府组织的重视程度,决定了政府在政策层面赋予非政府组织行动权力的大小,在制度层面上决定了非政府组织从社会中获取资源的数量。中国是遵循自上而下制度变迁原则的国家,政府和非政府组织的地位是不对等的,政府对非政府组织的信任

5、决定两者的关系模式,然而在目前中国由于各种原因这种信任关系不能建立起来,从而也影响了政府与非政府组织的分工与合作。近年来,在公共危机心理救助过程中,非政府组织更多地被定位在危机应对阶段与政府进行紧急合作。他们承担或配合政府进行心理救助的部分工作,价值尚未得到足够的重视和延展。事实上,许多国外经验告诉我们,非政府组织在公共危机心理预防方面具有更加广泛的作为空间。  2.非政府组织参与公共危机心理救助缺乏资金保障。各国的非政府组织都面临着资金不足的问题,对我国的非政府组织来说这个问题更为突出。非政府组织的资金不足,在公共

6、危机心理救助方面更是难以划拨出专项资金投入工作中,即使其有参与政府危机管理的意愿,客观物质条件上也不具备;我国现阶段的非政府组织大多处于一种从政府领域向公众领域的过渡时期,政府鼓励非政府组织财政上自负盈亏,拨款数量下降。但由于非政府组织在资金筹措和运作能力上存在着能力不足的问题,使得相当一部分非政府组织严重缺乏资金,从而缺少心理救助方面必要的资金保障,以至于非政府组织不管是在危机心理救助中的宣传方面还是在救助方面都无法展开正常的活动。  3.参与公共危机心理救助的非政府组织间缺乏有效协调。公共危机心理救助是个多方参与

7、的系统工程,需要长期的、系统的心理援助体系和机制的构建。危机发生后,往往有很多个非政府组织交叉分布在灾区各地,彼此间缺乏统一的协调机制,以至于有的民众受到多次的心理危机干预,而有的民众还没有接受过一次心理辅导。救助机构和人员庞杂也导致缺乏救助的严肃性。比如,汶川地震发生后,各类非政府组织与个人无层次、无序地涌入灾区,震后一个月内,有500多个与心理学相关的组织共数千人进入灾区。这些组织和个人,有的由团委、妇联、红十字会、慈善机构有组织地介入,更多的则是出于爱心和热情无序地介入救助工作。它们之间缺乏基础的沟通机制,信息

8、无法共享,导致的结果就是心理救助效率的低下。  4.非政府组织在公共危机心理救助过程中专业性不强。资金不足的问题也使其难以吸引优秀的专业心理救助人员和相关人才加盟,其活动长期以来都是由志愿者来承担。专业人员的缺乏使其难以在危机管理中发挥其专业特长,难以与国际相关专业组织做到良好沟通交流。我国现行人事制度上的壁垒限制了优秀人才进入非政府组织,使非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