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谈现行成本核算方法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方法》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谈现行成本核算方法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方法摘要随着企业内外环境的深刻变化,我国现行成本会计核算方法受技术性因素等的影响而面临新的挑战,我国现行的成本核算方法,经过十多年来的不断革新,为国民经济核算和宏观决策提供了大量的信息,起到了积极作用。但在有计划的商品经济体制的新形势下,仍很难适应经济发展和改革的需要,且日益暴露出种种弊端。因此,针对成本核算方法中存在的问题,改进现行成本核算方法是当务之急。关键词成本核算问题改进方法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现行成本核算方法也面临着重大的挑战。同时全球经济的融合使得全
2、球各国间的文化交流更加频繁,包括成本核算方法的选择与应用也会相互影响。一、现行成本核算方法中存在的问题我国目前采用了国际通用的制造成本法,这与现行的经济环境相适应。知识经济的到来改变了现行成本核算的环境。现行的成本核算方法已越发显示出它的不适应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成本核算的内容进一步拓宽,既然知识资源已成为生产要素的主要因素,因而知识资源的消耗理所当然的成为产品成本的构成部分,而现行产品会计和成本会计都将无形资产的价值摊入管理费用,没有计入产品成本,这显然已不符合知识经济下成本的内涵
3、,因此,如何完整的核算企业的无形资产,并将其价值计入产品成本将是成本会计会计的紧迫课题。同时,在知识经济社会中,创造发明知识,掌握和使用知识的人力资源价值也应是成本核算涉及的对象。第二,制造费用的分配方法亟待改进。制造费用的内容和金额已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最初制造费用只占人工成本的60%,且占全部产品成本的比重也只有10%左右,将制造费用按照各产品的生产工时或生产工人工资的比例在各产品之间进行分配既有一定的科学依据,又不影响成本计算的准确性,然而现在制造费用的内容越来越多,金额越来越大,已相当于人工
4、成本的300%左右,甚至600%,且占全部成本的比重已大大提高,如果仍然按照各产品生产工时或生产工人工资比例进行分配,产品成本资料的失真,将影响根据成本所进行的各项决策。第三,生产费用在完工产品与期末在产品之间的分配将不再存在。由于适时生产系统、零存货及顾客化生产的出现,企业的生产将以小批量的单元生产为主,加之技术的进步,使产品的生产周期大大缩短,从而使产品的生产经营周期与成本计算期有可能始终一致,当生产经营期与成本计算期一致时,生产费用在完工产品与期末产品之间的分配将不复存在。第四,我国现行成本
5、核算方法多是以计算产品的实际成本为中心,即先按一定时期将料、工、费发生额进行归集,再按一定标准进行分配,最后计算出该产品的实际成本.这种方法只便于考核企业完成成本计划情况,是一种事后反映,不便于进行成本控制,不能提供企业进行经营决策所需的各种成本资料。二、对现行成本核算的改进方法目前,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质改革已进入了攻坚阶段,国内内需不足,而在国际上又面临着进一步开放国内市场的压力。在这样的环境下,企业能否生存、关键在于如何加强管理,提供竞争力,而成本又在企业竞争力中占据至关重要的地位。但长期
6、以来大量的实践表明传统成本法虽然在某些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产品的实际成本与传统成本法分配得到的产品成本存在较大的偏差。现行制造费用的分配方法不能准确真实的反映各产品的真实水平,因此必须加以改进。本文认为改进方法有二:其一是区分各种不同的制造费用,分别采用不同的分配标准。这种方法只能治标不能治本,因为各项标准可能会因时因地不断变化。其二是从根本上改变现行的分配方法,引入作业成本核算。由于作业成本是从成本动因上寻找各项费用的分配标准,从而可以从根本上消除分配标准不科学的弊端。作业成本法计算是西方国
7、家于八十年代末开始研究、九十年代以来在先进制造企业首先应用起来的一种全新的企业管理理论和方法。作业成本计算通过对所有作业活动的追踪以及动态反映,实现了成本计算与成本管理和控制的结合。作业成本法在优化企业成本预测、成本决策、成本控制与成本考核等方面都对传统成本会计有重大突破,既提高成本计算的准确性,又提高了资源的利用效率。第一,作业成本法和目标成本法的融合。(1)作业成本法和目标成本法的联系。作业成本法和目标成本法都具有鲜明的市场属性,都是立足于竞争优势导向的企业战略。作业成本法和目标成本法具有共同
8、的过程属性,都突破了传统成本管理的静态特征而发展成为动态属性,但是其展开的方式并不相同,看问题的角度也不相同。作业成本法的重点是企业作业链间的连接关系和成本动因,是对企业及其相关方面的过程在空间形态上的一种解释,侧重于业务过程的空间形态。而目标成本法着眼于业务过程的时间阶段,这种以时间为轴的过程思想有着与作业成本法以空间为轴的过程思想不可取代的意义,它在产品样式未定型的阶段就全面地和彻底地以先发制人的方式剔出了大部分的成本不利因素,具有更为鲜明的战略意义。(2)作业成本法和目标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