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1824703
大小:32.64 KB
页数:10页
时间:2018-10-24
《昙华林历史风貌街区项目保护规划》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昙华林历史风貌街区项目保护规划1、 历史街区范围与保护层次a、历史街区范围昙华林街区具有历史街区所有的三个明显特征,即有较完整的历史风貌、有真实的历史遗存,有一定规模、视野所及风貌基本一致,所以对于昙华林历史街区保护范围的划定不能过小。本次规划历史街区的范围为东至中山路、南至粮道街、西至得胜桥和凤凰山、北至中山路的围合区域,总面积约为104.1公顷(约1平方公里)。包括昙华林、戈甲营、太平试馆、马道门、三义村、云架桥、花园山、螃蟹甲等在内的区域。考虑到历史街区的历史演变过程和历史建筑的分布情况和“保护为主,适度发展”
2、的指导方针,历史街区范围考虑分为重点保护区和建设控制区两大范围,其中重点保护区面积约为26.9公顷,建设控制区面积约77.2公顷。根据历史建筑保护和利用的需要,又将重点保护区分为核心保护区和风貌协调区,其中核心保护区面积4.6公顷,风貌协调区面积22.3公顷。b、保护层次划分(1)划分原则对于昙华林历史街区的保护范围的划定应遵从“历史遗迹集中,历史风貌完整,保护界限明确”的原则。主要从两个方面入手,即保护范围和保护层次。(2)保护区具体划分(ⅰ)保护区范围保护与利用规划设计范围主要集中在重点保护区的范围内(即核心保护区与风貌协调区)
3、,具体是:东面至十四中西边界,南面则以规划道路和花园山为界,西面至得胜桥街,包括凤凰山。北面至螃蟹甲山。该范围内集中了二十几栋优秀建筑,有昙华林街、戈甲营、太平试馆等数条历史风貌保存较好的街巷,也最能体现街区的特点。其余区域由于建筑基本为新建建筑,街巷的历史形态早已消失,所以可以单独只对历史建筑及其影响区域进行保护。(ⅱ)保护层次·核心保护区:面积约4.6公顷。昙华林街作为昙华林街区中的主街,最大限度地承载了此历史街区的历史事件、历史建筑、建筑遗迹和风俗人情等,体现了昙华林街区的核心文化价值,在保证视觉景观连续性的同时也形成了昙华林
4、街区主要的历史风貌。因此,以昙华林街为中心,历史建筑集中区域划为核心保护区,以有限资金的重点投放、以精致带粗糙,起到以点带面的整治作用。核心保护区建议进行严格的保护,必须按照控制要求进行保护利用,基本不允许随意拆除或新建建筑,也不允许进行建筑加层;禁止随意改变街道尺度,破坏山体和自然地形。应做好保护景观价值较好的树木、绿地的工作,旨在继承历史建筑风貌,并与周围的传统建筑物风格及街区总体特征相协调。·风貌协调区:面积约22.3公顷。昙华林街区以花园山、螃蟹甲、凤凰山等作背景,与核心保护区相联系的巷道有戈甲营和太平试馆。巷道的辐射面恰好
5、形成了与核心保护区相协调的区域,成为这一区域内的主要骨架,体现了昙华林街区自然环境的完整性、视觉景观的连续性,突出了该街区的地理标志和行政管辖界限。风貌协调区可以进行适当建设,其建筑和街道形态需与原形态相一致,新建筑也应与老建筑相协调。可以通过新建、改建、加建建筑的高度、体量、色彩、形式等方面的控制,避免其建筑形式和历史街区风格不和谐,甚至产生破坏或负面影响。·建设控制区:除核心保护区和风貌协调区以外的区域的建筑大部分为近年来修建,而且已经完全失去了原有的风貌,且已远离昙华林中心区,所以可作为建设控制区,可根据周边环境与山体的情况对
6、其提出控制要求(以高度控制为主)。但是建设控制区内的重点建筑及其影响区域仍需进行控制,具体控制办法参考“重点建筑保护范围图”。2、 详细规划说明a、人口规划昙华林历史街区人口密度高,是影响建筑寿命和环境质量的重要因素。现状中普遍存在“团结户”现象,好几户人挤在本应该属于一户人家的建筑中生活(而很多住宅原来是作为教堂或其他非居住性建筑来使用的),而建筑内配套设施早已跟不上人口的增长,因而使用寿命受到了极大的影响。根据这种情况,建议:控制该地区的建设强度,在对原有用地建筑进行修缮、改造和更新的同时,以核心建筑群为单位,迁
7、出一定的人口,控制一个合理的人口规模,提高人均居住用地的标准和人均拥有居住建筑面积标准,力争人均居住用地达到16平方米/人,人均拥有居住建筑面积达到8平方米,减小街区的“能源与空间”的供给压力,使其得到自然恢复和更新。 b、保护区功能结构分区结合昙华林历史街区历史文化要素在空间上的分布及现状建设情况,确定以重点保护区功能划分为主题,依据历史文化特色进行划分;建设控制区则从区内土地利用的角度进行功能划分。重点保护区确定以下五个功能结构分区:(1)古城文化展示区:历史上昙华林街区有着独特的自然环境,北面有沙湖和护城河相通,“凤凰山、螃蟹
8、甲和花园山”三座自然山体围绕着昙华林主街,环境幽雅,古树苍翠随处可见,营造了其古朴宜人的街区氛围,形成了昙华林“一湖三山”的自然格局。武昌老城墙依螃蟹甲山脉而建,至今还留有遗迹。因此,沿螃蟹甲山路设置环山小路,“显山露城”,将自然文化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