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1796186
大小:50.5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10-24
《教育学的概论new》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第一章教育学的概论第一节教育学的研究对象一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教育学既不等同于教育方针政策也不同于教育经验。根据国家技术监督局颁布的学科分类标准教育学为一级学科。二教育的概念1广义的教育指一切有目的的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它包括(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狭义教育指学校教育:社会通过学校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以使受教育者发生预期变化的活动。2教育的本质: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一种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是个体社会化过程。教育的社会属性表现在以下方面
2、:(1)教育具有永恒性,教育是人类过特有的现象,它是永恒的现象。(2)教育具有历史性,这种历史性在阶级社会中表现为阶级性。(3)教育具有相对独立性(教育具有自身的继承关系,教育要受其他社会意识形态的影响,教育与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不能将其独立性绝对化)3教育包括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内容和教育手段四个要素。三教育的起源与发展(一)教育起源:生物起源说(法国利托尔诺)心理起源说(美国孟禄)劳动起源说(苏联凯洛夫)(二)教育的发展教育随着人类社会的产生而产生,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变化而发生变化1远古教育(原始社会的教育)它的
3、本质特征就是原始性主要体现为:(1)非独立性(2)贫乏性(3)无阶级性2古代教育(1)不同国家古代学校教育的形态:中国早在夏代,就有了学校教育的形态。中国古代社会的六艺教育(礼、乐、射、御、书、数,以礼、乐为中心)古代埃及教育的一大特征是:“以增为师”、“以(书)吏为师”古希腊教育的代表:古代雅典教育要求学生在体智美德等方面得到和谐发展(古代雅典教育也被称为和谐教育)(2)古代学校教育的特征:阶级性、道统性、专制性、刻板性、教育的象征性3近代教育(1)国家加强了对教育的重视和干预(2)教育世俗化(3)初等义务教育的普遍
4、实施(4)重视教育立法,以法治教4现当代教育:教育的终身化、全民化、民主化、多元化以及教育技术的现代化第二节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一教育学的萌芽1概述:这一时期人们在教育实践中对教育经验的总结,已达到一定的理论化的程度,但是抽象概括的层次较低,具有相当程度的主观臆测性。2代表人物及著作:(1)我国的孔子:教育思想主要反映在《论语》中。孔子主张:“有教无类”、“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殆”。(2)世界上最早的教育专著是我国的《学记》。它提出了“化民成俗,其必由学”;“建国君民,教学为先” ,“道而弗牵
5、,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学不躐等” “教学相长”等经典的思想。(3)古希腊的三哲:苏格拉底的“产婆术”(就是早期启发性教育思想)柏拉图的教育思想体现在《理想国》亚里斯多德的教育思想体现在《政治学》二独立形态教育学的产生1概述:教育学的理论化和科学化水平显著提高,逐渐形成了一门独立的科学。2代表人物及著作:(1)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一般被认为教育学独立的标志。(2)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被认为是第一部有科学体系的著作。他也是“传统教育学派”的代表人物,“教师中心论”(教师、教室、课堂三心)提出者。(3)洛克提出了“
6、白板说”,提出“人类之所以千差 万别,便是由于教育之故”;他主张的是绅士教育。代表作为《教育漫画》 (4)卢梭 代表作《爱弥尔》。 三、教育学发展的多样化阶段1概述:随着近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教育学领域引进其他学科的研究方法,在科学化的道路上前进了一步。由于人们所处的条件不一样,所运用的研究方法不一样,因而教育学的发展出现多样化的局面。2代表人物及著作:(1)杜威是“现代教育学派”的代表人物也是实用主义教育学的代表人物,“儿童中心论”(学生、活动、生活三中心)提出者,主张教育即生活,强调学校即社会、以儿童为中心、从做
7、中学等。四 科学教育学的产生1概述:教育学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才可能成为一门真正的科学。2代表人物及著作:(1)我国的杨贤江是中国教育界最早试图用马克思主义观点阐述教育基本理论的教育家,代表作为《新教育大纲》(2)近几十年来,出现了以下几种较有影响的教育理论:布鲁姆——“掌握学习”理论 布鲁纳——“学科基本结构” 赞科夫——“实验教学论” 巴班斯基——“教学过程最优化” 保尔·朗格朗——“终身教育”、“学习化社会”练习题:一单项选择题1、以下有关教育的描述错误的是()。A、动物界中诸如老猫教小猫捉老鼠是教育B、教育人
8、类特有社会特有的社会活动C、学校教育与其他教育活动相比较,具有可控性等特点D、教育的基本要素包括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内容和教育物质。2、下列学者中主张“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的是()A、孔子B、陈鹤琴C、宴阳初D、陶行知3、我国历史上()提出了“教学相长,长善而救其失”。A、《学记》B、《论语》C、《大学》D、《中庸》4、学校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