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味鸡蛋的思考

变味鸡蛋的思考

ID:21795755

大小:52.0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10-24

变味鸡蛋的思考_第1页
变味鸡蛋的思考_第2页
变味鸡蛋的思考_第3页
变味鸡蛋的思考_第4页
变味鸡蛋的思考_第5页
资源描述:

《变味鸡蛋的思考》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变味鸡蛋的思考初一思品《人生难免有挫折》这课由“挫折与人生相伴”“不同的态度,不同的结果”两目组成,分别介绍了挫折的含义、挫折产生的原因、对待挫折的三种不同态度和结果等内容。在讲解对待挫折的三种不同态度和结果的内容时,我参考X上一教学案例中的环节设计了这样一个情景,并以课件的形式展示:展示了三样物品,让学生思考鸡蛋、胡萝卜、咖啡,在遇到水之后会有怎样的变化。并组织学生分小组讨论。我的设计意图是学生通过思考能够感受三种不同的反应,明白鸡蛋外表不变实则内心变化,胡萝卜则是被煮烂,而咖啡却在水温达到沸点时散发诱人的香味,改变自己的同时改变了

2、环境,比较中学生自然会明白人生应像咖啡一样坚强主动地迎接挑战。这正好符合教材中对待挫折的三种不同态度和结果,即第一种是胆怯、懦弱的人。他们一遇到挫折和困难,就放弃目标,放弃努力,自暴自弃甚至以烂为烂。其结果必然是一事无成(胡萝卜)。第二种是意志不坚定的人或者容易满足的人。他们在困难面前也能拼上一阵子,但是,要么满足于已有的成绩,要么屈服于新的困难和挫折,不能坚持到底。这样的人也享受不到成功的喜悦(鸡蛋)。第三种是意志坚强、有坚定信念的人。他们勇敢的面对挫折,敢于向困难挑战,不达目的不罢休。他们善于把前进道路上的绊脚石变成垫脚石从而最终

3、能获得成功,实现人生的价值,享受人生的乐趣(咖啡)。这是我的预期,并且在三种物品与三种态度之间一一对应的相关课件也早在课前做好。  然而,意料不到的是学生在讨论鸡蛋的变化时,很多人认为鸡蛋没有中途放弃,反而变得比以前更加坚强。它应该属于第三种态度。  此时的我,作为教师,本应尊重学生的理解和体会,但因为事先接着这一思路在设计,而且自己觉得花了好大的精力查找到了这一教学设计,内心很是不甘。于是,硬是朝着原先的设计讲完了这堂课,也就是仍把鸡蛋的变化归纳为第二种不能坚持,中途放弃的人。  课结束了,关于鸡蛋的讨论似乎也远去了。但是,扪心静思

4、,我却一点也体会不到授课后的满足感,于是,我反问自己,我真的体现“以学生为本”了吗?我真的尊重学生、尊重知识了吗?教师真的就可以这样“引领”课堂吗?  回味这一环节,我用我“行”和我“束”两方面来作一个自我点评。    一、我“行”之处:以学生活动为中心    “以学生活动为中心”强调通过学生的自主发现去掌握知识,培养学生对知识的兴趣与热爱,使学生把语言的学习看作内在的需要,学生的角色从接受者转变为分析者、探究者。  1 问题设计体现生活性。我们在思品教学中,应积极渗透对学生的知识、能力、情感的培养。我们的教学应尽量还原生活,并尽量贴

5、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将教学活动置于逼真的社会背景之中,从而激发学生的强烈愿望,将教学的目的和要求转化为学生的内在需要。而思品教学的生活化可以在思品教学的重要环节——课堂教学的实施中最生动、最直观、最具体地呈现出来。这一教学环节中的三样东西是学生活中的常见品,学生易于理解,并能从生活经验中找到答案。  2 课堂活动激发兴趣性。课堂设计应注重学生兴趣的激发。此环节不是直接叙述三种不同的态度,而是以一篇生活哲理性文章来打开学生的思维,我认为如果先摆出三种态度学生会觉得很教条化,只是从字面上理解而未深入到内涵,但倒过来先做一个实验,既吸引眼球又

6、抓住学生的心。  3 课堂教育蕴育情感性。情感是知识向智力转化的动力,是联接教师与学生的桥梁,是人格发展的有机组成部分。情感教育贯穿课堂,却是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  我在讲述时,特别是讲到咖啡时,强调入要像一把咖啡豆,身受损而不坠其志,无论环境多么恶劣,都向四周发出香气,用美好的感情感染周围所有的人?简而言之,言语中渗透情感,使学生明白应该成为生活道路上的强者,让自己和周围的一切变得更好,更漂亮,更有意义。    二、我“束”之处:过多的课前预设    教学是有计划、有目标的活动,教学的运行也需要一定的程序,因此,教学必须预设。

7、但是课堂决不应拘泥于预设,而我在授课中恰恰犯了这样一个错误。  1 资源参考的依赖性。教学中教师对某些资源的利用和共享是常有的事,X络资源更是教师热衷的信息。然而参考与利用之前应处理好“模仿”与创新的关系。此处的“模仿”指的是学习、借鉴别人的长处、优点,任何创新都是从最初的“模仿”开始的,但要想有所创新就必须有一个“羽化”的过程。每个教师自身的素质及优势各有不同,学习别人一定要从自身的条件出发,借鉴就意味着不是照搬,而是“再创造”,否则就成了邯郸学步,亦步亦趋。此环节的设计严格来说我是把X上某教师的教学设计“移用”到自己的教学中,效果

8、不理想。  2 课件制作的约束性。新课程呼唤生成的课堂,但是,我在设计时太过注重环环相扣。想教师怎么问,学生如何答;怎样总结,如何过渡。这样的设计,环环相扣、步步为营,形成一种“线性序列”,殊不知就在不知不觉间给自己来了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