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1783367
大小:37.00 KB
页数:14页
时间:2018-10-24
《信息公平制度的基本架构》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信息公平制度的基本架构 制度作为调节社会关系、规范人的行为的社会结构要素,其核心理念在于公平和正义,而公平正是人类社会追求的永恒价值。进入信息社会,公平具有了新的形态表征———信息公平。信息公平是指信息在个人、群体、地区、族群以及其他各种社会组织之间的公平合理分配,使所有人在生活中都有机会获得对他们来说至关重要及有意义的所有信息。 但随着信息资源竞争的愈演愈烈,公众的社会公平感在减弱,各种信息问题,如信息分化、知识鸿沟、数字鸿沟等日益加剧。面对来势汹汹的信息不公现象,单纯依靠信息技术不仅无法解决,反而会进一步加剧信息不公,通过制度外在地限制不公是实现信息公平的根本路径。我国由于社
2、会发展中既有的城乡差距、群体差距和区域差距,导致信息不公问题更加凸现,因而建立和完善信息公平的制度体系尤为重要。 一、我国信息公平问题现状 数字鸿沟是信息不公的主要体现,据《中国数字鸿沟报告信息公平制度的基本架构 制度作为调节社会关系、规范人的行为的社会结构要素,其核心理念在于公平和正义,而公平正是人类社会追求的永恒价值。进入信息社会,公平具有了新的形态表征———信息公平。信息公平是指信息在个人、群体、地区、族群以及其他各种社会组织之间的公平合理分配,使所有人在生活中都有机会获得对他们来说至关重要及有意义的所有信息。 但随着信息资源竞争的愈演愈烈,公众的社会公平感在减弱,各种
3、信息问题,如信息分化、知识鸿沟、数字鸿沟等日益加剧。面对来势汹汹的信息不公现象,单纯依靠信息技术不仅无法解决,反而会进一步加剧信息不公,通过制度外在地限制不公是实现信息公平的根本路径。我国由于社会发展中既有的城乡差距、群体差距和区域差距,导致信息不公问题更加凸现,因而建立和完善信息公平的制度体系尤为重要。 一、我国信息公平问题现状 数字鸿沟是信息不公的主要体现,据《中国数字鸿沟报告信息公平制度的基本架构 制度作为调节社会关系、规范人的行为的社会结构要素,其核心理念在于公平和正义,而公平正是人类社会追求的永恒价值。进入信息社会,公平具有了新的形态表征———信息公平。信息公平是指信
4、息在个人、群体、地区、族群以及其他各种社会组织之间的公平合理分配,使所有人在生活中都有机会获得对他们来说至关重要及有意义的所有信息。 但随着信息资源竞争的愈演愈烈,公众的社会公平感在减弱,各种信息问题,如信息分化、知识鸿沟、数字鸿沟等日益加剧。面对来势汹汹的信息不公现象,单纯依靠信息技术不仅无法解决,反而会进一步加剧信息不公,通过制度外在地限制不公是实现信息公平的根本路径。我国由于社会发展中既有的城乡差距、群体差距和区域差距,导致信息不公问题更加凸现,因而建立和完善信息公平的制度体系尤为重要。 一、我国信息公平问题现状 数字鸿沟是信息不公的主要体现,据《中国数字鸿沟报告信息公平制度
5、的基本架构 制度作为调节社会关系、规范人的行为的社会结构要素,其核心理念在于公平和正义,而公平正是人类社会追求的永恒价值。进入信息社会,公平具有了新的形态表征———信息公平。信息公平是指信息在个人、群体、地区、族群以及其他各种社会组织之间的公平合理分配,使所有人在生活中都有机会获得对他们来说至关重要及有意义的所有信息。 但随着信息资源竞争的愈演愈烈,公众的社会公平感在减弱,各种信息问题,如信息分化、知识鸿沟、数字鸿沟等日益加剧。面对来势汹汹的信息不公现象,单纯依靠信息技术不仅无法解决,反而会进一步加剧信息不公,通过制度外在地限制不公是实现信息公平的根本路径。我国由于社会发展中既有
6、的城乡差距、群体差距和区域差距,导致信息不公问题更加凸现,因而建立和完善信息公平的制度体系尤为重要。 一、我国信息公平问题现状 数字鸿沟是信息不公的主要体现,据《中国数字鸿沟报告2010》显示,我国目前已经消除性别数字鸿沟,但城乡鸿沟、地区鸿沟和年龄鸿沟仍是阻碍信息公平的主要因素。 (一)城乡数字鸿沟 城乡数字鸿沟综合指数是衡量城乡数字鸿沟的关键指标,根据2013年的调查数据:2012年城市居民家庭每百户拥有计算机87台,农村居民家庭每百户拥有计算机21.4台,城市居民家庭计算机拥有量约是农村的4倍;全国固定电话用户数为27815万户,包括18893万户城市固定电话用户和8922
7、万户农村固定电话用户;城市居民家庭每百户拥有移动电话212.6部,农村居民家庭每百户拥有移动电话197.8部,城市家庭移动电话普及率是农村的1.6倍;城市居民家庭每百户彩电拥有量为136.1台,农村居民家庭每百户拥有彩电116.9台,城市家庭彩电拥有量是农村家庭的1.07倍;我国共有网民27719万人,其中农村网民数仅为10681万人,城市网民数占总网民数的61.5%,远远高于农村网民数。 根据对互联网、计算机、彩电、固定电话和移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