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腐败的根源及其制约机制

论腐败的根源及其制约机制

ID:21779899

大小:50.5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8-10-24

论腐败的根源及其制约机制_第1页
论腐败的根源及其制约机制_第2页
论腐败的根源及其制约机制_第3页
论腐败的根源及其制约机制_第4页
论腐败的根源及其制约机制_第5页
资源描述:

《论腐败的根源及其制约机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论腐败的根源及其制约机制腐败是一种十分复杂的社会现象,是任何国家在其历史发展过程屮必然会出现的一个问题,不论在何种社会制度下,这一恶习都未曾被完全地解决。我国理论界从不同的角度对腐败进行了考察,从而形成了各种不同的涵义界定,同样,世界各国研究人员对腐败的理解也是不一致的。尽管腐败的标准和定义目前尚未统一,但有一点是相同的,即腐败总是权力的腐败,腐败现象离不幵权力的运作,在一切社会屮,腐败总是同一定的公共权力密切相关。本文将从分析权力的本质出发,挖掘腐败产生的根源,进而提出有针对性的权力制约机制。关键词:权力腐败制约机制一.腐败是权力异化的极端形

2、式1.腐败的内涵-学界概念的借鉴和归纳当前,国内外学者对腐败的定义冇不尽相同的规定:王沪宁教授给腐败下的定义是:“公共权力的非公共运用”[1]。中央编译局何增科研宂院认为:政治腐败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政治腐败是指由于掌握政治权力的整个统治阶层只顾追求自身利益而导致的政治制度或政治治理的全面败坏(前者指政体腐败,后者指政权腐败),狭义的政治腐败是指公职人员个人或小团体为了私人目的而滥用公共权力或资源的行为,它实际上是指政治中的腐败及具体的个人或闭体的具体腐败行为。[2]屮央党校林喆教授认为:“腐败,也即权力腐败。它特指权力只能的蜕变。从法

3、哲学的角度看,凡是行为主体为其特殊利益而滥用权威或偏离公共职责的现象都可以视为权力的腐败。”[3]美国著名政治学家萨缪尔.P.亨廷顿认为“腐化是指国家官员为了谋取个人私利而违反公认准则的行为”。W美国当代政治学者迈克尔.约翰斯顿将腐败界定为“为追求私人利益而滥用公共角色或资源”,同时强调“‘滥用’‘公共’‘私人’,甚至‘利益’在许多社会里成为争论的内容,并在绝大多数社会里这些词具有不同程度的模棱两可性”。[5]美W肀盛顿大学政治学教授阿诺德.J.海登海默在对众多关于腐败的观点进行审核的基础上给出了目前丙方社会比较普遍认同的关于腐败的定义。他指出

4、:“腐败就是运用公共权力来谋取私人利益的行为”。[6]清华大学廉政治理中心任建明教授指出:腐败就是委托权力被用来谋取私利的过程和行为。腐败有儿个特征:腐败的主体是公职人员及与公职人员发生权力关系的人;腐败的客体是公共权力;腐败的目的是谋取私人利益;腐败的手段是滥用公共权力;腐败的结果是侵犯公共利益;腐败的实质是以权谋私,这里的“私”涉及金钱、商品、服务等物质利益;名誉职位晋升等地位利益以及性的特权。[7]根据国内外学术界对腐败的定义,通常可以得出关于腐败的一些基本结论:(一)腐败是一种非常复杂的现象,从不同的学科可以做出不同的界定。但总体来说,

5、透明国际将腐败界定为“利用公共权力谋取私人利益”[8]基本上是比较公认的腐败的定义,尽管这个定义仍十分模糊。(二)在有关腐败的定义中,一般都含有三个方面的内容:A.腐败的主体是公共权力的持有着,不管这一持有者是个人还是集团或单位,只要有公共权力存在,即存在腐败的可能。这种公共权力既可能是一种行政的、司法的、立法的国家权力,也可能仅仅是一种公共机构的委托权力,而腐败意味着对这种委托的权力或职位的背弃;b.腐败中必定包含私人利益或私人g的的不正当实现。这种私人的利益既可能是物质的,也可能是非物质的,比如职位的晋升、机会的优先等。C.腐败必然意味着对

6、公共利益的侵蚀,不管这种侵蚀是长期的还是短期的,显性的还是隐形的。1.腐败的根源一公共权力的异化阿克顿定律引出的困惑英国著名历史学家阿克顿勋爵(1834—1902)在《权力与自由》一书中指出:“权力,不管它是宗教还是世俗的,都是一种堕落的、无耻的和腐败的量。”“权力导致腐败,绝对的权力导致绝对的腐败”。权力内在地存在着一种异化的机制,它的可交换性和不平等性,以及能够增值的特点,使它有可能被扩张而滥加使用。[9]导致权力异化并且形成腐败的因素很多,但宄其根源,则是权力本身所具有的被腐败的可能性,即公共权力从其产生起就存在着否定这种权力公共性的异化

7、力量。这就是权力的特点和内部存在的各种矛盾:(一)权力的二重性权力的公共性质决定了公权力的主体具有双重身份:一方面,权力主体是个人,因具体职责而生的权力由从事该职业或职位的官员个人所拥有;另一方面,官员个人作为权力主体,其权力具有代理性或代表性,他只是该权力的形式主体,真正的权力主体是具体群体。(W家机关或公共单位,而依据“主权在民”的原则,国家权力在木质上属于人民)。任何一种公权力主体都包括两个方面:形式主体和实质主体,公权力本质上的非个体性决定丫任何将公权力“私有化”的行为,总是对公权力所代表的集团利益或国家利益的否定。官员一旦将自己形式主

8、体的身份当作实质主体,便不可避免地将公权力看作私权力,其权力运作的价值取向便不是人民或国家的利益,而是自己的个人利益。[10]权力本质上是公众意志的反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