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1760306
大小:57.50 KB
页数:8页
时间:2018-10-24
《初中思品自主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初探》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初中思品自主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初探摘要:新课改提倡改变中学思品课堂教学原有以教师为主的教学方法。如何围绕新的课程要求,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同时实现思品课德育教育的功能,基于多年的教学实践,对以上问题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初中思品课“五自一导”自主高效教学模式 近几年来,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以学定教”已成为与时俱进的教学改革的必然要求,为此,在思品课教学改革实践中,我努力探索
2、一种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自主精神,以及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的“五自一导”的自主高效教学模式。所谓“五自”是让学生学会“自读书——自质疑——自求索——自联想——自提升”,“一导”即教师的指导。其基本特征是让学生学会学习,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五自一导”,“自”是主体,“导”是关键,它要贯穿于“五自”的全过程,能否“自”出成效,要看“导”得如何,具体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创设“导入”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自读 课前,教师首先要千方百计地唤醒学生对学习内容的兴趣,因此,创设导入的问题情境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环
3、节,它关系到学习主体将以怎样的态度参与本节课的教学活动,为此,设计导语要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求知欲,这样才能收到好的教学效果。例如在讲《发现自己潜能》时,我先讲了一个故事:一位农民看到自己的儿了压在了卡车下,毫不犹豫地跳到卡车边,伸出双手把卡车抬了起来,儿子得救了,过后,农民再去搬车时却搬不动了。同学们相信人真的有这么大的潜能吗?这样的导入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让他们以最佳的兴奋状态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唤起了强烈的求知欲望,然后让学生快速通读教材,感知教材,自我品味,自我理解,把握教材的整体联系、教材脉络及知识要点。 在自读中,教
4、师应注意: 1.教给学生科学的阅读方法,教会学生泛读、细读和精读教材。“泛读”就是快速地浏览教材,掌握章节子目,知其概括。细读就是对教材的正文及材料部分逐句阅读。精读就是对教材的重点内容要认真、反复阅读,并进行分析概括、归纳总结,同时在理解的基础上达到识记的程度。 2.一节课中,要给学生充分的自读时间,在学生自读的过程中,教师要注意观察,巡回指导,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3.学生自读是不能替代的,凡是学生能自学的知识,就应指导学生自学,凡是学生自己经过研讨能解决的问题,就应指导学生自己去探讨,绝不能包办代替。 二、创设“激疑”的
5、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质疑 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学习的最高境界,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千方百计地激疑,引导学生主动发现并提出问题。所谓激疑,一方面让学生在自读的过程中读出问题,比如,要求在通读完教材后每个小组至少提出一个问题,另一方面,在处理基础知识的过程中,教师故意留下一些问题供学生自己发现。例如,在学习“理想的实现需要艰苦奋斗”一节时,作为艰苦奋斗的典型,我提到了“愚公移山”的故事。有的同学马上提出:在新时代应赋予“艰苦奋斗”新的内涵。“愚公”为什么不搬家?为什么不绕路?为什么要世世代代搬山?遇到这几种情况,
6、我都鼓励学生展开讨论,答案未必唯一,但学生受益匪浅。这样,便能使学生的思维由浅入深,由形象到抽象,使学生的创造能力得到有效的训练。 在质疑中教师要注意: 1.鼓励学生大胆质疑。长期以来,多数教师习惯了“满堂灌”,多数学生习惯了师讲我听,师问我答,不发问,缺乏参与意识和个人见解,这只能导致学生养成思维惰性,因此,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巧妙创设情境激疑,优化课堂环境,引导学生质疑。 2.建立起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营造民主、宽松的教学氛围。在课堂上,教师不能只关注优生,而应更多地关注后进生,一般来说,后进生的自尊心是比较
7、脆弱的,经受不住刺激,渴望教师“以诚相待”。为此,教师要对后进生多一点爱心和耐心,所以,在后进生提出问题时,只要不是“无理取闹”,无论提得怎样,教师就应给予一定的肯定和鼓励,这样,学生才敢于提出问题。 3.教师要保护学生的创见和反叛意识。学生提出的问题难免超前、反叛、出错,甚至有时是不“应疑而疑”的问题,但只要学生敢于提出且能提出问题,教师就应给予充分的肯定和鼓励,激励学生勇于冲破传统的思维定势,向同学挑战、向教师发问。若学生的想法有理有据,或有独到新颖之处,教师就必须给予及时的表扬和鼓励,绝不能采取默然的态度,只有这样,才能不断
8、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 三、创设“阶梯式”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求索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将学生提出的问题加以汇总,学生没有提出来的问题教师要加以补充,然后创设条理明晰、合乎逻辑,适合学生认知心理特点的“阶梯式”的问题情境,指导学生分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