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1755838
大小:99.50 KB
页数:15页
时间:2018-10-24
《陈太丘与友期评课》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陈太丘与友期》公开课点评 精彩之处 读中有评,突出了过程指导 商榷之点 “学习目标”体现于教学过程中可矣,直接出示有必要否 建 议 语速再放慢一些 评课人 孙仲勇 精彩之处 目标明确,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读中有评,突出过程指导 商榷之点 学生先质疑再朗读,顺序是否颠倒? 建 议 评课人朱守华 精彩之处 1.课堂之初目标明确,好! 2.关于“怒”的分析比较独到,深刻! 商榷之点 1.教师范读时能不能语速放慢一些,停顿能不能清晰一些? 2.学生先质疑再朗读三分钟,这样安排是不是顺序有点颠倒了? 3.疏通文意和复述课文能划等号吗? 建
2、 议 1.有的同学还没有表达完,教师就打断或阻止他的发言,是不是挫伤孩子的积极进取之心? 2.挖掘太深,有点强人所难之嫌吧?文言文中的一些重要知识却没有夯实,是不是有点本末倒置? 评课人 侯丽丽 精彩之处 1.思路条理清晰 2.让学生质疑,突出学生的学习主体性 3.“你若是陈太丘、友人、元方,你会有不同的做法吗?”一问有效拓宽了学生思维 商榷之点 1.质疑环节可否置于感知文意中 2.析文教师讲述是否偏多 建 议 1.细节处理要到位 2.赏文读中悟 评课人 杜中州 精彩之处 1.导入精彩,能激起学生探究知识的欲望 2.课件制作较精美 3.条理清晰 商榷之点 1.加强学生
3、“读”这一方法的运用 2.给学生更多时间多读 建 议 师生双边活动形式似应加强,尤其是双边活动的方法方式 评课人 赵涛 精彩之处 1.范读 2.由“怒”分析全文中心,很新颖,学生的兴趣也在此被激发,课堂效果较好 3.“如果你是其中一员,你要怎么办?”这个环节发挥了学生的想象力与表现力 商榷之点 1.开始时稍显紧张 2.学生读与提问这两个环节应调换一下位置 3.在分析“怒”时,学生说的少。 建 议 1.更有激情些 2.学生多说 评课人 褚福东 精彩之处 课堂组织张弛有度,有条不紊,较好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学习的热情。抓住了重点,突破了难点,基本上完成
4、了学习目标,效果较好,尤其是教师的范诵,较好地给学生作了示范,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 商榷之点 1.课堂上感知和疏通文意的模块是否应该稍作调整? 2.课文读的很充分,形式也很多,但读不应该单纯、单调地读,为了读而读,而是否应当把读贯穿各个教学环节的始终? 建 议 1.增加点文学、问题知识的简介 2.教学设计再巧妙些 3.适当增加点板书 评课人 王士军 精彩之处 疏通文意时,先让学生提出问题,锻炼了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 课件三人“怒”——制作精当 教态自然亲切和蔼 商榷之点 1.范读应再投入一些 2.男、女生对垒明显 3.最后探究的问题有些重复 建 议 师
5、应该再少讲点 评课人 丁燕杰 精彩之处 1.反复读书、读书形式多样 2.注重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把时间放给学生 商榷之点 1.教师的范读 2.经常提到男生、女生,不要有意把学生分成两派 建 议 讲课时要有激情不要太平淡 评课人 王伊明 精彩之处 1.学生素质较好,有个别同学读得很好 2.书声朗朗,课堂效果较好 3.分析文本,以怒“引出”文本的深意,设计很好 商榷之点 1.翻译文章环节,应再设置一个环节:让学生自己找出较难把握的字词 2.“读”应该贯穿全文始终 建 议 学生读文章后再疏通文意 语言再精炼,再简洁些 评课人 孙亚利 精彩之处 1.通过读,
6、让学生自己发现疑问,互提互解,师在旁适时指点较好。 2.让学生提出自己认为重要的地方,以提醒其他同学注意 3.重视读,不同形式,范读,自由读,个别读,齐读 4.一“怒”牵动全文内容,简洁明了,清晰 5.违约背后的深层原因,挖掘很深,自然过渡到元方的“入门不顾”做法的对错。 商榷之点 1.课前出示学习目标,分的很细致很明确,但是否太过多,我觉得应简洁些,来个齐读或者个别读,以引起学生重视。 2.师的语言欠简洁,还应少说,把话放给学生,应该可以。 建 议 1.语速稍快,声调太平和,缺少抑扬顿挫 2.各个环节应安排紧凑一点,过渡语言要明确,使环节之间衔接自然 评课人 宗薇 精彩
7、之处 投影无句读课文,训练了课文的短句 知道学生的朗读,方法得当,步骤清晰,调动了学生朗读的热情 投影“怒”围绕此切入问题,自然。 商榷之点 对重点词语要强调突出 通过学生的提问回答,切入到文章主题的理解 建 议 导入语要求起到创设情景的作用《世说新语》文体知识简略介绍 增加点古代少年聪慧的故事 评课人 梁运波 精彩之处 1.师范读课文到位 2.分析文章透彻,线索清晰 3.课件精美 商榷之点 整体感知文章有点急 建 议 语言的准确性 评课人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