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1754190
大小:67.50 KB
页数:14页
时间:2018-10-24
《丰姿独韵花飞舞 神采焕然色弥鲜》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丰姿独韵花飞舞神采焕然色弥鲜 编者按:曾杏绯,又名曾瑜,女,1911年出生,回族,江苏常州人。从画70余年,以工笔没骨花卉见长,尤其擅画牡丹。作品参加全国第三、四、五、六、八届美展和《百年中国画大展》,收入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女画家作品选》《中国当代女美术家作品选》等大型画册,并被中国美术馆、中南海等收藏。她是清代以来中国画坛最长寿的女画家。目前,在宁夏党政领导的关怀下,“曾杏绯绘画艺术馆”已经立项并在银川筹建。 :J203 :E :1002-0586(2012)02-0137-05 20世纪二三十年代,以江浙地区为中心,涌现出了许多女书画艺术家,她们以女
2、性特有的智慧和勤劳,创作出了大批令人瞩目的佳作,为中国现当代画坛添光加彩。 这一时期的女性艺术派别可分三类:一是“革命派”,有何香凝、夏朋等;二是“西画派”,有潘玉良、蔡威廉等;三是“闺阁派”,有周炼霞、吴青霞、曾杏绯等。而“闺阁派”在艺术上基本沿袭传统画风,只是师承不同,风格上各有差异。她们既承传了前辈的传统底蕴,又焕发了自身艺术才情。其作品内容丰富,清新明丽,用笔柔隽韵致,敢于挥洒,其画之韵格在许多方面强于不少当时男性画家,艺术成就逐渐被人们所重视。 地处西北宁夏,有位被美术界誉为“国宝级艺术家”、“杰出民族艺术家”、我国当代著名回族女画家曾杏绯先生,就是当时“闺
3、阁派”画家中引为骄傲、至今健在的画界之女中俊彦。她被认为是20世纪以来我国重要的女画家之一,作品是一个世纪以来“常州画派”恽南田没骨花卉创作的最高境界。 一 曾杏绯先生早居常州,移寓南京,后迁重庆、平凉;20世纪40年代定居宁夏银川。初学常州人物画家徐凤林,后拜师问学于蜚声江南的南田派名家蒋志明。早年以花卉画负盛名,风格细腻,典雅秀丽,在常州名噪一时。因自幼聪慧,刻苦用功,三年学成,画艺突进,出笔秀逸,师之莫及,其基础随吴门画风,取法南田。在漫长的艺术生涯和曲折的艺术经历中,以自己独特风格演绎花卉题材而享誉国内画坛。蒋志明先生对这位才华出众的弟子寄予厚望:将来定能成为
4、名气出众的大画家。 由于曾杏绯的绘画在当地小有名气,20岁时已经比较熟练地掌握了中国画的传统技法,画得一手出色没骨花卉。随着名声日隆,登门索画者多得难以应付。她的父亲曾多次把她的作品当做礼物送给朋友,这其中便有时任国民政府蒙藏委员会委员长的马福祥,并得到了马福祥的高度赞赏。 曾杏绯以砚石为友,笔墨作伴,一遍又一遍地临摹名人画稿,迈着艰难的步履,过着清贫的生活,领悟古人佳作的严谨纵放之意。四五十年代画风清新、灵秀,用笔坚实而严谨,所作丹青颇得时人佳誉。长安画派创始人赵望云先生及当代国画大家黄胄先生都对其有较高的评价,两次赠画于她,称她为“天赋很高的女画家”,“欣赏她的画
5、,颇能体验画中的灵动与才气。”并多次鼓励她举办个人画展,均因当时条件所限未成。 抗日战争爆发后,她开始了流徙的日子。虽然连年战乱,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但却以绘画谋生,以求衣食。曾杏绯一生爱花,她把对生活的热爱倾注于笔端,用激情四溢的画笔赞美着、憧憬着和平的生活…… 新中国成立后,曾杏绯绘画风格已经非常成熟,常常令画界同仁刮目相看。从其1953年创作并入选第三届全国美展的工笔花卉《紫薇凌霄》中可窥见其当时艺术风格。其画面重视事物自身的情态和生长规律,在平凡中赢得群众的喜爱,她成为宁夏参加全国美展的第一人。尤其是在担任《科普》杂志美术编辑时,更是潜心研习绘画艺术,不仅绘制
6、出了许多花卉标本图,而且还绘出了不少的内容插图。一些工笔画精品被当做重要节日的礼品送给友人、同事。 2010年10月在宁夏博物馆举办《曾杏绯百岁画展》。在她的家乡江苏的《常州日报》用大篇幅在显要位置刊登了题为“百年杏绯分外娆”的文章,称其为“享誉海内外的国画艺术大家”。她与常州籍的书画大家刘海粟、吴青霞、谢稚柳等一同成为常州人民的骄傲。在百岁画展当天,中国美协特地发来贺信,评价说:“在花卉创作和研究方面探索八十余年,笔耕不辍,成绩斐然。她注重继承传统,领会自然,浓淡相宜,形成了独特的个人面貌,德艺双馨,为中国美术事业及宁夏美术事业做出了突出贡献。” 现在我们品读曾老2
7、0世纪四五十年代的作品 编者按:曾杏绯,又名曾瑜,女,1911年出生,回族,江苏常州人。从画70余年,以工笔没骨花卉见长,尤其擅画牡丹。作品参加全国第三、四、五、六、八届美展和《百年中国画大展》,收入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女画家作品选》《中国当代女美术家作品选》等大型画册,并被中国美术馆、中南海等收藏。她是清代以来中国画坛最长寿的女画家。目前,在宁夏党政领导的关怀下,“曾杏绯绘画艺术馆”已经立项并在银川筹建。 :J203 :E :1002-0586(2012)02-0137-05 20世纪二三十年代,以江浙地区为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