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1754023
大小:55.00 KB
页数:7页
时间:2018-10-24
《“以人为本”创新“90后”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以人为本”创新“90后”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摘要:文章在分析“90后”大学生思想特点的基础上,基于“以人为本”的理念,从教育观念、教育模式、教育重点等方面深入阐述了对“90后”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新策略、新方法。 关键词:“90后”大学生以人为本思想政治教育 一、引言 “90后”指20世纪90年代出生的一代中国公民。正如前些年社会一直批判“80后”是被抱大的一代,是爱享受的一代,是思想已经被“西化”了的一代一样,现在批判的矛头又指向了“90后”。由于“90后”群体所具有思想新潮、个性张扬、追求享乐等某些鲜明的特点,社会
2、上很多人对“90后”这一群体的教育深感担忧。随着他们开始成规模地进入大学接受高等教育,他们在思想观念、价值取向、人生态度上彰显出来的新变化,已不可避免地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将面临的新课题。 二、“90后”大学生的新特征 (一)心态开放,个性张扬,易接受新鲜事物。 关注报纸或X络等大众媒体,我们经常可以看到“90后”的一些奇闻轶事,“时尚、青春、非主流”已成为他们的代名词。社会物质生活的极大丰富、社会文化的多元化发展使得“90后”往往个性张扬、早熟且叛逆。同时,他们的知识面广,学习能力、思辨能力、表达能力强,心态开放且易接受新
3、鲜事物。突出表现在对新媒体的熟悉和热衷程度上,例如对X络技术的应用特别热衷或感兴趣,经常X上购物、X上交友、X上发表自己的意见和看法等;电脑、、MP3、数码相机等电子产品不离手。 (二)理想信仰缺乏,价值观标准由重精神、重荣誉向重物质、重务实转化。 “90后”大学生受到大量信息的包围,信息和知识丰富,但普遍缺乏理想和信仰,缺失真正的偶像,内心有时较为空虚。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各种社会现象和社会舆论对“90后”大学生产生了巨大影响,促使他们追求物质利益和丰富多彩的物质生活,并且使得他们很早就了解了社会现实,更加懂得成人世界的
4、规则,因此,思想更为现实,重物质追求,轻精神追求,甚至把理想现实化,功利欲望强烈,急功近利的色彩比较浓厚。例如,“90后”大学生为了找个好工作而入党,为了入党而竞选学生干部等现象在高校中已经屡见不鲜。 (三)经济独立意识差,心理抗挫能力弱。 据《中国青年报》报道,2008年11月中国首份针对“90后”大学新生的调研报告在武汉大学“出炉”。调查中,有51.4%的“90后”新生表示,若生活费透支,将向家人索要,只有18.1%的学生打算通过打工赚钱、自力更生的方式弥补;72.3%的人表示在遭遇挫折后,自己心理会留下阴影,甚至有5.1%的
5、同学表示自己会因此一蹶不振,只有9.4%的新生表示愿意“总结经验,从头再来”。这些调查数据有力地说明了“90后”大学生缺乏经济独立意识,对家庭的依赖非常大,并且心理素质偏弱,抗压能力明显不足。 (四)强调自我,享乐意识和维权意识增强。 “90后”大学生多出生于独特的“421”家庭环境中,即四个老人加上两个大人共同抚养一个孩子,集各方宠爱于一身,他们的要求和愿望在家长的迁就下通常都能得到满足,从未经受过物质匮乏之“苦”,因此逐渐形成以自我为中心、追求“享乐”的性格特征。当他们自身的权利面临侵犯的时候,会表现出强烈的自我保护意识,比起
6、“70后”、“80后”,他们更懂法、更懂维权。总之,社会环境和家庭环境的变化,使得“90后”新一代大学生具有自信、懂得“享乐”、追求生活质量的特点,但同时也伴随着自私、专制、组织纪律性较差等问题。 三、创新“90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 “90后”大学生特有的思想特征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提出了新的要求,他们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把“以人为本”的理念提升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指导思想,不断更新旧的思维定势,积极探索与时代相吻合、符合发展规律、符合教育对象特征的新对策。 (一)转变教育观念和角色,坚持以人为本,建
7、立“亦师亦友”的新型师生关系。 以人为本理念对于教育工在“90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创新师生关系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首先,老师要真正从内心接受和喜欢“90后”,不能仅以成年人的好恶和惯性思维来理解、审视和评判他们。“90后”在危难时刻如西藏3.14事件和抗震救灾中的表现,用事实证明他们是堪当重任的一代,同样具有强烈的爱国热情、坚强的性格和无私的爱心。实际上,由于独特的成长环境造就了他们极具个性化的思想特点,优点和缺点同样突出,只要我们用辩证的眼光去看待,以正确的方式加以引导,则他们一样能够成为社会的中流砥柱。 其次,对于
8、“90后”学生,老师不能再以纯粹管理者的身份去管理他们,更多的应当是交流和沟通,充分贯彻“以人为本”的新理念、新认识,走进学生,真正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和现实需求,才能更好地进行针对性教育,用人格魅力获得学生的尊敬和爱戴。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