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福会》中语言的缺失与自我认同的建立

《喜福会》中语言的缺失与自我认同的建立

ID:21736474

大小:57.50 KB

页数:8页

时间:2018-10-24

《喜福会》中语言的缺失与自我认同的建立_第1页
《喜福会》中语言的缺失与自我认同的建立_第2页
《喜福会》中语言的缺失与自我认同的建立_第3页
《喜福会》中语言的缺失与自我认同的建立_第4页
《喜福会》中语言的缺失与自我认同的建立_第5页
资源描述:

《《喜福会》中语言的缺失与自我认同的建立》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喜福会》中语言的缺失与自我认同的建立摘 要:《喜福会》从自我身份认同的角度呈现了四位中国移民与她们女儿之间的故事。中美文化巨大的差异造成了母女对自我身份不同的认同,这种认同最初是对立的,而语言成为了这种对立的催化剂。母女之间语言的缺失加速了对立的进程,沉默代替了亲情。可是随着母女双方不断追寻自我价值,不断修正对自我的认识,不断更新已有的自我认识,最终冰释前嫌,母女互相理解,达到了完美的人格的统一。  关键词:《喜福会》 语言 缺失 自我认同  美国华裔女作家谭恩美(Amy Tan)于1989年出版了她的第一部小说《喜福会》(The 

2、Joy Luck Club) 。小说采用了中国传统小说的叙述手法,从个人的记忆出发,建立了一个特定的观察历史和文化的视角,描写了解放前夕从中国内地移居美国的四位女性的生活波折以及她们与美国出生的女儿之间的家庭矛盾、心理隔膜、感情冲撞等。这些冲突通过一个最为外显的表象——语言——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语言作为交流的工具,作为思维表达的途径,也是文化现象的一种信号,会受到文化的束缚与烙印。《喜福会》中母女双方之间语言交流的障碍,语言的缺失,最后沉默以对,不再沟通,直至最后双方打破语言的壁垒,互相让步理解,跨越沟壑、接受对方。这个过程其实就是

3、母女双方在对立文化中不断寻求自我——突破自我——建立自我身份认同的过程。  一、《喜福会》中母亲的“自我”与女儿的“自我”  英国著名社会理论家和社会学家安东尼·吉登斯 (Anthony Giddens)认为“自我”有三个基本特性即“他塑性”、“传承性”和“主体能动性”。 “他塑性”是指自我是被现实存在的外在环境所塑造,是社会的产物;“传承性”是指个体为了维护完整的自我感,利用文字或非文字的自传形式记录下来,它不仅意味着自我的稳定存在、自我的发展历程、自我的文化习得性,而且表现出自我与他者的根本性区别;而“主体能动性”是指自我作为反思

4、性的投射拓展至身体,使身体成为行动系统的一部分,而不是被动的客体,这样,自我实现就可理解为机遇和风险之间的平衡,使个体从压迫性的情感习惯中解放出来,让过去逝去,从而促进自我发展的无限可能性,这是自我的主体性与能动性的表现。  《喜福会》的第一、四部分为母亲们的故事。她们追忆了各自在旧中国的经历,勾画了旧中国的风雨沧桑和世态人情。《喜福会》中的母亲们受到了东方传统文化的塑造,她们继承了东方传统文化的理念和道德标准,甚至在到了美国之后,仍念念不忘从小受到的东方传统教育。她们认为尊老爱幼、母慈子孝、子女听从父母的训导是天经地义的。在中国的传

5、统文化中,家庭既代表着家长对子女的权利和义务,又意味着家长与子女相互依赖的关系。于是,她们在最初通过“严格的母爱”,通过不断干预女儿们的生活、工作、婚姻和生活的方式试图在异乡文化中维持“自我”——传统东方文化中的“自我”形象。  小说的第二、三部分是女儿们的故事。她们生于美国、长于美国。美国的文化更多的强调个人主义价值观,鼓励个人奋斗、自我实现和独立意识,宁愿在成功的道路上孤军奋战,独享成功之乐,独吞失败之苦。美国这种独立文化环境所塑造的女儿们不愿完全接受母亲的告诫、指导和示范,并且在成长过程中,逐渐在母亲们身上发现这种传统东方文化熏

6、染下的女性所存在的缺陷:压抑个性、服从家长、爱炫耀、喜攀比,等等,所以出生和成长在美国的女儿们不能理解母亲们的做法。女儿们通过与母亲们传统文化价值的对抗建立“自我”——现代西方价值中的“自我”形象。  二、《喜福会》中母亲与女儿“语言的缺失”  母亲与女儿“语言的缺失”是母亲们传统东方文化的“自我”与女儿们现代西方文化的“自我”之间的对立最直接也是最无法避免的冲撞。语言学家洪堡特(boldt)指出:“民族的语言就是民族的精神,而民族的精神就是它的语言,语言与民族精神千丝万缕地联系在一起……”在《喜福会》中,母亲们的母语是汉语,英语是她

7、们的第二语言,是为了生活和工作不得以所必须习得的语言。母亲们蹩脚的英语是她们不断提醒自己是与美国人不同的外国人的胎记,是属于无法进入主流社会的边缘人的象征。母亲们坚持办 “喜福会”,因为这是母亲们可以穿起中国服装,用母语闲聊、讲故事的机会,让她们这群身处异国他乡的摘 要:《喜福会》从自我身份认同的角度呈现了四位中国移民与她们女儿之间的故事。中美文化巨大的差异造成了母女对自我身份不同的认同,这种认同最初是对立的,而语言成为了这种对立的催化剂。母女之间语言的缺失加速了对立的进程,沉默代替了亲情。可是随着母女双方不断追寻自我价值,不断修正对

8、自我的认识,不断更新已有的自我认识,最终冰释前嫌,母女互相理解,达到了完美的人格的统一。  关键词:《喜福会》 语言 缺失 自我认同  美国华裔女作家谭恩美(Amy Tan)于1989年出版了她的第一部小说《喜福会》(T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