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大学生篮球运动性别差异的调查研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大学生篮球运动性别差异的调查研究摘要:篮球是现代社会的一项非常流行的运动,本文运用调查法,对大学生篮球运动现状进行调查,探讨篮球运动存在的性别差异,从篮球运动的意义方面分析其原因,为更好的推广篮球运动奠定基础。 关键词:篮球运动调查性别差异意义 :G841:A:1672-3791(2011)01(b)-0246-01 在我国,运用心理科学对篮球运动进行研究与探讨,有近二十年的历史,研究内容大多是论述对篮球运动员进行心理训练及其专项心理特征的方面,对篮球运动的性别差异研究很少见。虽然篮球运动在男性
2、中很普遍,女性很少会参与篮球运动,但并不代表女性对篮球运动是盲目的排斥,她们也会对篮球运动形成一种与男性不同的价值观,也有自己的独到认识,因而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篮球运动的开展。研究篮球运动的性别差异,使我们对篮球这项运动的认识进入一个较全面的层次。通过问卷调查90位不同性别、年级、专业的学生。共印发了100份问卷,有效数达90份,其中男生45份,女生45份。调查对象为长江大学学生,经过对他们的调查分析,不难看出大学生篮球运动的性别差异。 1篮球运动的性别差异 1.1篮球运动的参与 调查的女生
3、中有27%的喜欢打篮球,男生中有67%的喜欢打篮球。45名女生中,仅有3位每周打篮球超过一次,其余的都没打过。45名男生中,不打篮球的仅有8位,其余的每周打篮球的平均次数超过一次。而且可以从日常生活中看到,篮球场上少有女生打篮球,女生打篮球的大部分时间都在体育课上,而且她们打篮球大都只是一种游戏的心态,不存在男生那种高对抗性的情况。 1.2篮球运动的认识 篮球运动性别差异最重要的就是认识上的不同。根据调查的总体结果,男女性大都认为篮球运动可以增强身体素质和加强人际关系。45名男生中有22名都认为打篮球
4、的目的是出于兴趣爱好,45名女生中只有16名认为打篮球的目的是出于兴趣爱好,大部分人不清晰。从微观的角度可看出男性和女性在对待篮球这项运动存在迥然不同的区别。 女性大都对篮球这项体育运动存在一种感性的认识,主要从功利性方面来看待。她们认为篮球运动可以陶冶情操、缓解压力、适应现代生活,以一种欣赏性的眼光看待篮球运动,少数人认为打篮球可以增加男性对女性的吸引力,对会打篮球的男生有一种崇拜的心理。当然也有个别存在较为偏激的看法。 男性对篮球运动是一种理性的认识,主要从价值观方面来看待。他们认为篮球比较时尚,
5、能增强团队协作意识,可以学会一些东西,提高个人的技术,培养兴趣,可以让他们更加有激情。不存在较为偏激的看法。 由此看出,男女性在对待篮球这项运动上存在的一些差异主要于参与篮球运动的程度上。篮球运动在男性中普遍较为流行,参与程度也很广泛,因而他们可以在亲身实践中感受篮球运动,全面准确的形成自己的篮球价值观。女性很少参与篮球运动,偶尔打篮球也只当作一种娱乐活动,不可能体验到篮球运动的意义,无法感受篮球那种高度的对抗性,只是从一种比较感性的层面上去理解。 2篮球运动的意义 2.1运动心理学方面 现代
6、社会,体育是人们生活的一部分,人们通过体育活动可以拓宽生活的时间与空间,发展身体能力,完善精神能力,追求卓越,展示才华,挖掘潜能。通过体育活动调节自己的心理状态,陶冶性情,磨练意志,满足不断增长的身心发展需要。在运动的激励下,增强自信心、自尊心和自豪感,进而丰富生活,提高生活质量。篮球运动带有强烈的竞争性,具有观赏性、轰动性、职业化、商业化和社会化特征。作为大众体育更是广大人群日常所参与的、以健身、娱乐休闲为目标的体育锻炼,重点是身体健康,身心愉悦,调节生活,提高生活质量[3]。 2.2篮球技术训练的方
7、面 2.2.1培养观察能力 观察能力是完成技术动作的先决条件,是培养正确篮球意识重要条件。运动员在比赛中,对任何一项技术动作、战术的运用,都取决于能否周密地在瞬间内作出正确的观察、判断。因此,在教学训练中,必须重视培养运动员的观察习惯和观察、判断能力,积极引导运动员扩大视野,合理运用技术,提高技战术效果。 2.2.2培养快速反应能力 篮球比赛激烈,战术变化多端,特别是比赛双方如果实力接近,那就要看谁能在变化万千的一瞬间,作出恰如其分的决策,合理使用战术,谁就可能取得比赛的胜利,因此我们在战术训练时
8、,不单纯的练习配合路线,要在对抗训练及教学比赛中,假设情况,提高所有队员在瞬间判断的一致性能力以及跑动时机、方向、位置的掌握能力。 2.2.3在对抗性技术训练中培养篮球意识 篮球比赛对抗性强、瞬息万变,没有扎实的基本功,不可能打下牢固的技术基础,建立正确的动作定型。然而,每个动作在运用中从结构特点到运用方式不可能一成不变,同一动作在对手不同制约的条件下,都可能造成动作结构、形态上的变异。这就要求运动员要具有“对抗观念”,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