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1725035
大小:52.5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8-10-24
《语文教学应“求实”》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语文教学应“求实”随着语文课改的深入,我们欣喜地看到:教师的教学观念得到更新,课程资源不断拓宽,教学形式变得丰富,知识结构得到了整合,作为课程改革的核心与关键——课堂被激活了,有了更多的创新。但是,当我们反思语文课堂,不难发现:有些语文课堂变得浮躁了、肤浅了、炫目了,甚至迷幻。比如说把失控的自主探究当成气氛热烈,丧失教学目标和教师引导的随意的多元解读以及盲目不加分析随风而动、泛滥的多媒体课件让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特别是杂乱的学科整合使语文课个性缺失,成了大杂烩、四不像。以上现象遮蔽了语文本色,误导了语文教
2、学。 语文虽然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但它更是基础学科,这就要求我们要从语文视角审视我们的语文教学观。在语文教学中,应该落实教学的实效,摒弃打着课改名义的教学改革。语文教学中,必须尊重语文学科的内在规律,还归语文学科的基础性和工具性,教师就必须把握语文教学的实质,深刻把握课程内容。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在“实”字上做好文章: 一、教学准备要“充实”,要从实际出发,因材施教 “材”包括学生、教学内容、教学环境以及执教者自身水平。教师在教学中,要认真做好各种准备,包括做好应付课堂教学的各种情况
3、,要坚持自己的教育思想、教学风格和学习主题。但是,在实际教学中,部分教师总会出现失误现象。比如,为了活跃课堂气氛,频繁变换教学方式,一会儿自主学习、一会儿合作学习、一会儿探究学习。这种“表演”性质的教学,就是教师自身在课前没有很好准备的结果,必然会造成学生学习混乱。其实,并不是所有的学习方式都要集中体现在一堂课内,自主、合作、探究应根据学情而相机选择运用。同时,教师针对学生的问题,也必须有充足的准备。因为“对于一个正在学习的人来说,他的材料是不固定的、局部的,而且是通过他个人的活动联系起来的。教学的问题在于
4、使学生的经验不断地向着专家所已知的东西前进。所以,教师既须懂得教材,还须懂得学生特有的需要和能力。”因此,教师应该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实事求是地看待学生的问题,特别是对学生自身经验见解问题进行全面分析,并保持开放的态度,和学生一起共同探讨,解决问题。只要教师心系学生、心系课堂,教学准备自然就“实”了。 二、在教学中,要夯实基础,落到“实”点 人教版的教材是按专题组织单元的。每个专题中,融合了阅读、写作、口语表达、综合实践等各项知识。教材是按“以人文性为主线,以工具性为暗线”进行编排。因此,在教学
5、实践中,教师必须化暗为明,要认真理解语文“工具性”的特点,把阅读、口语交际、作文的工具性的“知识点”和“能力模块”找出来,要求教师“字、词、句、篇”认真教,“听、说、读、写”认真训练,使所有学生都经历“真正的学习过程”,体现在学生从不懂到懂、不会到会、模糊到清楚、错误到正确、失败到成功的过程之中,体现在学生充分的独立思考之中,体现在学生不同过程的交流、不同思想不同观点的碰撞和怀疑、争论之中……每一篇课文都应该有训练点,找准落脚点,扎实地开展语文教学活动。同时,借字、词、甸、篇,培养各项语文能力的过程中,教师
6、要让学生把握住各种文体特点,准确理解文章的内容,明确课文写了什么;要通过“文眼”,让学生把握准作品的灵魂,理清抒情的脉络,透过生动的画面准确地表达出深刻的思想、动人的情感;还要引导学生根据文本所暗示的情节展开想象,在想象中“放映”文字表述的影像,让文字与画面交融,在文、画交融中升华形象,将客观的知识转化为灵动的、热切的、具有与人对话姿态的知识,使静止的物像活起来,单纯的文字丰厚起来。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获得知识,培养学生美的情愫生成,使学生的情感获得深化,真正做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和谐统一。 三、教师在
7、教学过程中的情感表现要“真实” 情感是语文的灵魂,教师不仅要真心对待教学,而且应该关注每位学生不同程度的发展,并进行真诚的教学对话。在课堂教学中,要呵护学生的好奇心,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寓教于乐,拓展学习视野。教师要对学生的“疑”认真对待,要用呵护的态度引导学生发现文本和生活的“链接点”,使他们能从“冰山一角”(文本)回归到对“大海”(生活)的惊异,从而主动地去提出问题,去潜心思索,使语文课堂成为学生发展的天地,语文学习的过程成为学生享受教师服务的过程。 真正的课堂应是真实而自然的师生互动过程,只有教
8、师的真,才能让学生展示真实的自我,说真话、做真事,学生才会真正投入,表达真情实感。语文学习过程,是认知活动和情意活动相统一的过程。两者的“真”在学习过程中是同时发生、交互作用的,他们共同组成学生语文学习心理的两个方面,从不同角度对语文学习活动给予重大影响。课程改革的核心价值就是促进素质的提高,在教学中,就是以学生为主体,全面提升学生的素质。即“尽可能地为学生的发展提供机会,让学生更多地体验到被人关注、被人爱护的温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