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1719510
大小:3.06 MB
页数:32页
时间:2018-10-20
《鼻腔副鼻窦肿物》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患者 男性 50岁 CT:450463 住院号:971775主诉:左侧鼻腔阻塞伴流涕半年现病史:患者半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左侧鼻腔通气不畅,呈持续性阻塞,流脓涕,量较多,无嗅觉减退,无鼻通,无鼻腔出血,自服感冒药(具体不详)后,上述症状无明显改善,期间未予重视。为进一步诊治,故来我院就诊,行副鼻窦CT提示:左侧上颌窦肿物。门诊以“左侧上颌窦肿物”收住我科。专科检查:鼻外观无畸形,鼻中隔右侧偏曲,双侧鼻腔粘膜充血,右侧下鼻甲肥大,右侧鼻腔狭窄,左侧中鼻道可见脓性分泌物及息肉样新生物,副鼻窦区无压痛。鼻腔及鼻窦疾病影像学诊断鼻窦上颌窦最大的鼻窦,两侧对
2、称筛窦位于筛骨体内,分为前后组筛房。前组引流入中鼻道,后组引流入上鼻道。筛窦变异多。额窦不对称的一对窦腔,形状和大小不定。蝶窦位于蝶骨体内。异常影像学表现粘膜增厚窦腔积液肿块密度均匀,边清光整,轻中度强化的多为良性肿瘤。无强化或周边强化提示囊肿;不均匀不规则的肿块,明显强化提示恶性肿瘤。密度似骨质的,骨瘤或骨化性纤维瘤可能。窦腔形态大小异常增大提示病变原发鼻窦或窦口阻塞。缩小提示病变来自窦周结构。鼻腔的大小形态异常骨质异常破坏见于恶性肿瘤、急性炎症、霉菌的感染和部分良性肿瘤。骨质增生、骨折、骨质吸收。邻近结构的改变良性病变:息肉、内翻性乳头状瘤、血管瘤、感染等恶性病
3、变上皮来源非上皮来源:淋巴瘤,嗅神经母细胞瘤,恶性黑色素瘤等上皮源性:鳞癌、腺癌黏膜小涎腺源性:腺样囊性癌、黏液表皮样癌、腺泡细胞癌鼻及鼻窦息肉常见病,多双侧发病,可单独发生,也可鼻腔和鼻窦同时发生。病因倾向于变态反应和鼻粘膜慢性炎症。炎症长期刺激使鼻粘膜发生水肿和肥厚形成息肉。部位筛窦和上颌窦多见。临床症状持续性鼻塞、嗅觉减退、头痛等鼻窦炎症状。息肉堵塞咽鼓管咽口时有耳鸣和听力障碍。影像学表现软组织密度影,边缘光整,有蒂为典型表现。粘膜增厚。增强扫描线样强化,代表包绕鼻息肉的粘膜。息肉充满窦腔时,窦壁呈膨胀性改变,偶见骨质吸收或硬化。双侧鼻息肉累及鼻道内翻性乳头状
4、瘤常见的良性肿瘤,男性多见。临床表现鼻塞、流涕、鼻部出血、失嗅和溢泪等。病理属良性,常复发,可侵犯骨质。分为外生型和内翻型,后者多见。组织学特点是增生的上皮团块向水肿和基质内倒生。影像学表现:软组织肿块,密度均匀,增强有轻度强化。骨质吸收和破坏。恶变时,骨质破坏更明显。内翻性乳头状瘤治疗因内翻性乳头状瘤具有多发性生长、易复发和恶性变的特点,应作根治性切除术。肿瘤较大、已侵及上颌窦、筛窦,多采用鼻侧切开或上唇下进路,必要时行内侧上颌骨切除术加筛窦开放术。对较局限的乳头状瘤,多选用在内镜下切除,具有创伤小,面部不留瘢痕的优点。左侧鼻腔内翻乳头状瘤 横断面扫描,左侧鼻腔中
5、后部长柱状肿物,大小为2.0cm×4.5cm,边缘规则,密度大致均匀右侧鼻腔内翻乳头状瘤恶变 A.横断面扫描,右侧鼻腔肿物,大小约5.0cm×7.0cm,肿物自鼻腔最前部至后鼻孔,密度不均匀,呈中等强化,肿物形态不规则,侵犯上颌窦、筛窦;B.冠状面扫描,肿物破坏眶内侧壁、颅底骨质,侵入眶内及颅内血管瘤1.多起源于粘膜,生长缓慢,膨胀性。2.临床表现单侧进行性鼻阻塞、反复鼻出血。3.CT软组织密度肿块,增强后明显强化。静脉石有定性意义。肿块呈膨胀性生长,窦壁骨质受压、吸收。4.MRI软组织肿块显著增强。骨瘤额筛交界区,以额窦发病多见。常通过影像学检查偶然发现。病理分三
6、型:密质骨性、松质骨型及混合型影像表现:鼻腔和鼻窦内见边缘清楚的骨密度肿块为直接征象。CT检查的目的是观察骨瘤范围及继发改变。治疗骨瘤小者不必及时行手术截除,但要定期复查。如骨瘤较大,症状明显,颅面有畸形或已向颅内扩展和发生颅内并发症者,宜早日手术。术式选择应尽量减少遗留面部的畸形。鼻窦霉菌病常见致病菌有曲霉菌、毛霉菌和念珠菌等。长期使用抗生素、激素、免疫抑制剂或患糖尿病、肿瘤等疾病。临床分为侵袭性和非侵袭性。侵袭性者常有面颊肿胀、结膜充血和眼肌麻痹等症状,与恶性肿瘤相似。上颌窦多见。影像表现:CT鼻窦内结节、息肉样改变,密度高,部分有强化。半数可见点样及斑块样钙化
7、为本病的特征。钙化多位于上颌窦口,真菌致坏死物内有钙铁盐沉积。骨质硬化和骨质破坏。恶性肿瘤病因:长期慢性炎症刺激经常接触致癌物良性肿瘤恶变放射性物质良性病变放疗诱发外伤:肉瘤患者常有外伤史临床表现1.脓血鼻涕2.面颊部疼痛和麻木3.单侧进行性鼻塞4.磨牙疼痛和松动晚期症状:面颊部隆起眼部症状硬腭隆起张口困难颅底受累颈淋巴结转移恶性肿瘤:上皮源性鳞癌鼻腔最常见的原发恶性肿瘤好发于50岁以上的男性,好发部位为鼻中隔黏膜与皮肤交界区。影像表现:鼻腔软组织肿块伴邻近骨质破坏,骨质破坏常较明显、很少有骨质残留。CT呈软组织密度,界限欠清。MRI表现为中等T1及较高T2信号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