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物论》、《中论》之比较

《齐物论》、《中论》之比较

ID:21705807

大小:55.50 KB

页数:8页

时间:2018-10-24

《齐物论》、《中论》之比较_第1页
《齐物论》、《中论》之比较_第2页
《齐物论》、《中论》之比较_第3页
《齐物论》、《中论》之比较_第4页
《齐物论》、《中论》之比较_第5页
资源描述:

《《齐物论》、《中论》之比较》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齐物论》、《中论》之比较[摘要]庄子的《齐物论》集中体现了道家思想的精华,龙树的《中论》开启了大乘之中观学派。对于“道”的体察,庄子继承了老子以无为本之说,表达了“道通为一”的观点,而龙树则立足于“空有不二”,主张即体即用。两论都表现出了极强的解构性及趋向终极境域的态势,在体察“道境”、理解“道言”等问题上,也有很大的相似性。  [关键词]庄子;龙树;道;中观  中国古代的典籍中,《庄子》的文章属于最难读懂的一类。其难有二:一是,庄子表述其思想的方式是通过极富想象力的文学形象来表达他的追求;二是,庄子文章所蕴涵的哲理极其深奥复杂。《齐物论》是庄子思想的代表性作品,他在文中曾云:“万世

2、之后,而一遇大圣,知其解者,是旦暮遇之也。”[1]41足见庄子自己对创作《齐物论》的重视。[2]110庄子的思想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形成和道家理论的成长都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如同庄子一样,龙树所阐述的中观学说影响了佛教理论的走向,其基本思想集中体现在《中论》里,他“众因缘生法,我说即是空,亦为是假名,亦是中道义”[3]136的著名论述发展了释迦牟尼的思想,同时,龙树对缘起、性空、中道三者的理解充分展现了其锐利的思想锋芒,不愧为中国大乘佛教的八宗共祖。佛、道两家在一些问题上的见解有着很大的相似性和融通性。  一  庄子讲道时曾说:“夫道有情有信,无为无形,可传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见,自本

3、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神鬼神帝,生天生地。”[5]145这一方面说明“道”的绝对性和超越性,但另一方面也指出,“道”即是万物的本和体,万物相对于“道”来说,则是末,是用。这就是“道通为一”的本体论意义。与道家本体论相似的是龙树中观学说的“空有不二”思想,它们都是从事物的有无两个方面来考察的。道家的“道”有有无二重性,但是以无为本的。“道”是万物内在的根源,但作为本体,倾向为一种客体化的存在。中观学说的“空有不二”论则是从空、有相即上来讨论,在佛教,空与有是不二的,空与有之间不是派生的关系,佛教的体用,也是相即的,即体即用,而不似道家的本体有超越的独立意义。  佛、道在本体论上的差

4、别还是很显著的,不少由道入佛者都是因为不满足于“道通为一”的本体论意义,从而追求结构上更加精致的“空有不二”之说。如:高僧慧远,“少为诸生,博综六经,尤善老庄。……时沙门释道安立寺于太行恒山,弘替像法,声甚著闻,远遂归之,一面尽敬,以为其吾师也。后闻安讲《般若经》,豁然而悟,乃叹曰:儒道九流,皆糠秕耳。”[6]211《弘明集》之《谢镇之书与顾道士》云:“佛法以有形熔幻,故忘身以济众。道法以吾我为真实,故服食以养生。且生而可养,则吸日可与千松比霜,朝菌可与万椿齐雪耶?必不可也。”[7]210《老子本义》中也有类似表述:“老子与佛合乎?曰否否。窈冥恍惚中有精有物,即谓雌与母,在佛家谓之玩弄

5、光景,不离识神,未得归于真寂海。”[8]6这说明,“道”是恒常的存在,恍惚之中有物有信,这在佛家看来是虚妄的。仅从理论上比较,只能说佛家的理论更加精致,更有吸引力。  二  老子在阐述“道”的终极意味时,只是偶有涉及对世间“靡常”局面的深切体会。庄子则细致地论证了‘靡常’或‘非现成’形式的无可逃避[9]309。《齐物论》曰:“有始也者,有未始有始也者,有未始有夫未始有始也者。有有也者,有无也者,有未始有无也者,有未始有夫未始有无也者。俄而有无矣,而未知有无之果孰有孰无也。今我则已有谓矣,而未知吾所谓之其果有谓乎?其果无谓乎?”既然“有始”,必定会允许向“未始”处的进一步追问。在这追问中

6、可见“始”的靡常。“有有”那就允许谈“有无”,在虚虚实实中,有、无也变得靡常。顺势而下则“有谓”与“无谓”的定性也被“化”去,我们很直观的面临着一个有无、是非都不足据,又无法据的终极境域。  类似这样一个趋向终极境域的态势,我们在龙树的《中论》中也能看到。《中论·观因缘品》中说:“不生亦不灭、不常亦不断、不一亦不异、不来亦不出”即“八不偈”。龙树呈现的就是此种既“非相”又“非非相”的不可言说的终极境域。上述的八个“不”以及《中论》中更多的“不”,可理解为“非有非无”的不同体现并且连“非”本身也不能执着,也要被否定掉。可以看出,庄子将老子思想中的纯构成含义进一步地深化,[摘要]庄子的《齐

7、物论》集中体现了道家思想的精华,龙树的《中论》开启了大乘之中观学派。对于“道”的体察,庄子继承了老子以无为本之说,表达了“道通为一”的观点,而龙树则立足于“空有不二”,主张即体即用。两论都表现出了极强的解构性及趋向终极境域的态势,在体察“道境”、理解“道言”等问题上,也有很大的相似性。  [关键词]庄子;龙树;道;中观  中国古代的典籍中,《庄子》的文章属于最难读懂的一类。其难有二:一是,庄子表述其思想的方式是通过极富想象力的文学形象来表达他的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