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1676523
大小:55.62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10-23
《文化多元化背景下的高校思政教学改革探讨》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文化多元化背景下的高校思政教学改革探讨内容摘要:社会经济的发展推动了文化多元化的发展,多元化的文化已经成为当代世界文化的重要发展潮流。在文化多元化背景下,西方各种生活方式、道德准则和思想观念等纷纷涌入我国,极大改变了人们的思想理念和行为方式。高校作为思想文化的前沿,在思政教学过程中需要充分认识到多元文化的作用,正确处理好西方文化与本土文化、现代文化与传统文化的关系,从而加快思政教学的改革与创新发展,使学生更好地适应时代的发展。本文就对文化多元化背景下的高校思政教学改革进行分析和探讨。关键词:文化多元化背景高校思政教学
2、改革在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的背景下,文化多元化的特征愈加明显,人们接触的文化范围也变得更加广泛。随着文化的多元化发展,许多新鲜的思想文化对学生的思想和行为造成了严重的冲击,这也为高校思政教学的改革带来了很大的难度,加快思政教学的改革与创新发展已经成为高校的主要任务。一.文化多元化对高校思政教学的重要性分析文化多元化对高校思政教学的重要性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实现思政教学的与时俱进。在文化多元化背景下,高校开展思政教学活动时沿袭传统的教学方法及教学内容,在此基础上借鉴其他国家的文化成果,以此丰富思政教学内容,加快思
3、政教学改革的步伐[1]。同时多元化的文化可以使思政教师积极学习先进的教学理念及经验,创新教学手段与方法,让思政教学与时俱进,满足社会的发展需要。其次,加快思政教学改革步伐。思政课是高校开展思政教育的有力手段,在文化多元化背景下,高校从实际情况出发来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方式,高度重视多元文化的作用,加强思政课时效性与重要性之间的衔接,继而加快教学改革的步伐。在思政教学过程中,如果在教学中绕开对多元文化的评析,往往会使教学脱离社会现实与思想实际,不利于实现思政课教学目标;但若是从理论层面对错误思潮的要害进行客观准确剖析,则有
4、利于学生认同与践行社会核心价值体系。可以说,客观评析多元化的文化能够加快思政课的改革步伐,为教学提供新的活力。二.文化多元化背景下的高校思政教学改革路径1.创新教学方式高校在文化多元化背景下进行思政教学改革时,必须要充分认识到教学手段创新的重要性与合理性,积极创新思政教学方式,借助网络平台实施思政教学,继而开拓教育教学平台,加快教学改革与创新的步伐。通常在网络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积极传播先进的思想文化,如邓小平理论、毛泽东思想、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等,使网络成为正能量弘扬的重要阵地[2]。同时教师可利用案例教学的方式,
5、将复杂的文化环境进行展示,让学生意识到多元化文化环境的复杂性,做到洁身自好。当然高校应该重视思政教学改革的找工作,鼓励和支持教师积极参与相关网站的设计及开发中,做好网络信息的监控,引导学生树立文化保护的意识,避免不良文化影响学生的健康成长。1.优化教学内容要想实现思政教学的改革,高校应该结合文化多元化发展的特征,与时俱进,重点突出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始终坚持马列主义的指导地位,积极弘扬民族精神,使学生形成正确的核心价值观。由于思政教育的主要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和道德意识,使其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因
6、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加强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等教?W,将其与时代要求相结合,有效融合群众普遍关心的问题,继而促进思政教学实效性和针对性的提升。同时在多元化的文化格局下,对外来文化应采取客观的态度,积极汲取其中的优秀部分,摒弃不利因素,这样才能实现思政教育的良性发展。1.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抵制多元化文化对思政教学造成的不良影响时,高校教师不需要鼓励学生完全杜绝外来的一切文化,而是要引导学生明辨是非,使学生数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在思政教学改革过程中,教师应该主动创设良好和谐的教学氛围,为学生提供自主选择的机会;或者是借助课堂
7、辩论活动,让学生讨论文化冲突热点或社会热点问题,如讨论“集体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等。这样学生可以在思考与讨论的过程中理解正确文化因素,并积极学习和吸收,形成集体主义的意识,促进思政的创新与变革。总之,高校在文化多元化背景下进行思政教学改革时,必须要从自身的实际教学情况出发,积极创新教学方式,优化教学内容,吸收优秀的外来文化,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只有这样,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充分展现思政教学的意义和价值,使学生坚定自己的政治立场,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增强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提高思政教学效果,推
8、动高等教育的全面改革与良性发展。参考文献[1]贾红国.探析文化多元化背景下的高校思政教学改革U].中国校外教育,2012,06:31.[2]金涛,刘智辉.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的背景和理论基础[■!].大庆社会科学,2016,01:149-151.(作者单位:武汉科技大学城市学院)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