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诗歌写作中的政治关怀

分析诗歌写作中的政治关怀

ID:21670040

大小:92.50 KB

页数:25页

时间:2018-10-23

分析诗歌写作中的政治关怀_第1页
分析诗歌写作中的政治关怀_第2页
分析诗歌写作中的政治关怀_第3页
分析诗歌写作中的政治关怀_第4页
分析诗歌写作中的政治关怀_第5页
资源描述:

《分析诗歌写作中的政治关怀》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分析诗歌写作中的政治关怀 1  诗歌写作的一些悖论,在我看来,是这个世纪初,上个世纪末开始出现的。当然,从后现代哲学中所谓的似是而非的思维特征来判定这个现象,悖论有存在的理由。但是既然是一个悖论,人们也有思考之的必要。这个悖论的定义就是:诗歌是时代的反映;诗歌不是时代的反映;或者说,最少不是直接的和简单的反映。  于是,在第一个判定句的内涵里,诗歌和时代的呼应,成为衡量诗歌的一个重要的但是尽非唯一的条件;  在第二个判定中,诗歌对于时代的脱节,或者说背离,是诗歌写作的常态;最少诗歌拒尽成为时代的镜子(像列宁

2、说的,托翁是俄罗斯的一块镜子)。  这个悖论可以和上个世纪最后一些年代的非悖论时期的诗歌做个比较,以利分析悖论存在的条件。当然不用说在五,六十年代,诗人们只能,也只好***,甚至有厮磨之嫌。近读老诗人穆旦七十年代的诗做,所谓的时代感呼之即出,但是已经不是所谓的厮磨之做,而是间离之做,是拉开间隔以做观察而后投往一弹之做。他的武器是什么呢?就是对于时代的反思之精神。继而言之,什么又是他的反思精神呢?鄙以为,就是他在诗歌的文本中注进的理性思维;这个思维,是对于弥漫在那个年代的,人们有关异化的思考;由此思考引发出人

3、们对于人的地位及其尊严的追求----  ……  人  神在发出号召,让我们击败魔,  魔发出号召,让我们击败神祇;  我们既厌恶了神,也不信任魔,  我们该首先击败无穷的权力!  这神魔之争在我们头上进行,  我们已经旁观了多少个世纪!  不,不是旁观,而是***卷进来,  怀着热看,像为了自身的利益。  ***一阵,欢呼一阵,失看无穷,  总是尽对的权利得到了胜利!  神和魔都要尽对地统治世界,  而且都会把自己装扮得漂亮。  心呵,心呵,你是这样轻易受骗,  ……  但现在,我们已看到一个真理。  (节

4、选自穆旦[神的变形)  严格说来,这首形象性较弱而思维性颇强的诗作,尚未将人们在那样一个布满了神魔世界的内在感受完全彻底地再现出来。但是所谓坚冰已经打破,却是不虚之实(我们中的多数人当然还记得有关凸现人性主义之说的那场争论;那场可以追溯到三十年代源于马克思早期思想的争论……)。穆旦的诗歌在取消神话的层面上欲图恢复人的存在和尊严,这个内涵是当时的艺术的也是政治的呼吁。固然,在中国近现代历史上,这类诗歌层出不穷,每个时代每个时期都产生了有影响的诗人。无论这类诗人的艺术水准如何,当时的人们更加关注的,是一种观念,

5、是一种精神。如,我们引用了一万遍的"我不相信……"那首诗,艺术的角度也是不如思维的契进更加来得震撼;由于在据说是同类作品中,在早于此作十年,就有另一种呼喊,叫做"相信未来"。  新诗的出现是一种时代的产物,自不待言。但是诗歌的创作究竟不是新闻纸,所以他们在时代的强音试做弱处理的时候,往往游离至生活的表面以外。但是,一种更加深层的回顾却在这类游离中浮现出来。他们和新闻和事件的关系也是看似化,个性化了。进而推论之,由于这类文学家和文学作品产生的广泛的影响,作家和作品也会在远间隔近观中回馈于社会,甚至回馈于新闻的

6、产生。比如说,2002年的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笔下的奥斯维辛就是这样一种反馈。究竟是在历史和事件影响着诗人还是抑或相反,看来是两者兼备的。我们当然不会忘记那些近在咫尺的历史事变,从这个世纪初到前一个世纪初。  秋槿,谭嗣同,汪精卫……早期的诗歌,承前启后,体制完备。加之诗人本身的政治实践和政治地位,他们在呼应时代的政治变革方面,是双重的权威。他们的诗歌甚至更加有时代感,有新意,如"我自横刀向天笑/往留肝胆两昆仑",如"引刀成一快,不负少年头",。。。。。。都是千古不弃,却几乎已被遗忘的伟大杰作。而七十年代改革之

7、初的诗歌中蕴涵的精神气力,在表现和接受方面,不如说是用,或者说是代用诗歌的名义,做一个政治的和社会的呼吁,做一个呐喊。不象上述新古体诗歌,做为表现者和接受者,二者同一。在口语统治了文坛近半个多世纪后,表现者和接受者的层面出现了反差。一方是西方文化和传统文化皆练习无素的***后读者,另方则是稍微接触了中西文化的诗人,二者的间距不大,但是仍然形成了反差。政治性文本的传播就像传播小道消息一样受到普遍关注。由于,在那样一个后"革命"时代,人们还无暇顾及诗歌微妙的和唯美的倾向,更不用说那些所谓的贵族化和西化倾向了。固

8、然这个倾向很快就相继而来了。  中国的这种诗歌政治或者说政治诗歌的局面,很是维持了一个阶段的。究其根源,是由于当时的读者也许只能接受这样的"美学"文本;我们根本无从想象,一个经历和接受了***的读者群,会对政治以外的什么美学形式抱有好感和期待。这样的读者群,实在也反过来影响了。早就有提出"当代中国无大师"(仲维光)的看法,就是要指出,当时的的局限性--我们看到的,后来被称誉为什么"圣殿"的诗歌局面,从来也没有在中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