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识何必曾相逢

相识何必曾相逢

ID:21666235

大小:60.50 KB

页数:9页

时间:2018-10-23

相识何必曾相逢_第1页
相识何必曾相逢_第2页
相识何必曾相逢_第3页
相识何必曾相逢_第4页
相识何必曾相逢_第5页
资源描述:

《相识何必曾相逢》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相识何必曾相逢王琛瑜  :罗伯特·舒曼的《克莱斯勒偶记》Op,16是音乐会中广受钢琴家和听众喜爱的一首保留曲目,但可能很少有人真正了解它与E.T.A.霍夫曼两部作品的渊源——散文集《克莱斯勒言集》和小说《公猫摩尔的人生观》。这篇论文的主要目的就是挖掘霍夫曼的两部文学作品对于舒曼的《克莱斯勒偶记》音乐的影响,从而使我们在演奏中有更新的认识。  关键词:舒曼;霍夫曼;《克莱斯勒偶记》;《克莱斯勒言集》;《公猫摩尔的人生观》    第一节艺术家及作品简介    一、两位艺术家    E.T.A.霍夫曼(1776—1822)和罗伯特·舒曼是德国浪漫主义运动中文学和音乐的代表人物。  霍夫曼,

2、全名为ErnstTheodorAmadeusHoffmann,后世多简称他E.T.A.霍夫曼。自幼爱好音乐,上中学后显露出文学和美术天赋。十六岁进入大学学习法律,1808年到巴姆贝克城任剧院乐队指挥,兼做导演、作曲和舞台设计,并且教授音乐以度过经济困难。他教授贵族音乐的经历直接反映在了这一时期所创作的小说人物中——乐队指挥克莱斯勒。同时,他开始为《大众音乐杂志》写文章。罗伯特·舒曼,1810年6月8日生于茨维考城。中学时代深受浪漫主义文学的影响,特别喜爱G.G.拜伦、J.保尔、E.T.A.霍夫曼等人的作品。1828年进入莱比锡大学主攻法律。1830年从钢琴家F.维克学习钢琴,同时向H

3、.L.E.多恩学习作曲理论。1834年创办《新音乐杂志》,1856年由于早已潜在的神经系统疾病急剧恶化而逝世。    二、霍夫曼的两部文学作品    《克莱斯勒言集》包含了两组散文,主要阐述了乐长克莱斯勒的一些观点和经历。《公猫摩尔的生活观》是霍夫曼创作的高峰。有意把公猫摩尔的自传与乐队指挥约翰内斯·克莱斯勒的传记交错排列,看上去好象是排版工人的疏忽,误将当作废纸的克莱斯勒传记同时印刷了:采用某种对位法似的写作使一个市侩(公猫摩尔)的逐渐成熟与一个艺术家的备受摧残形成两条不同的线索,两个色调不同的声部,把一个无耻市侩的欢乐与一个天才艺术家的悲怆融为一体。    三、舒曼的《克莱斯勒偶

4、记》,Op.16    标题所取正是霍夫曼两部文学作品中的虚构人物乐长克莱斯勒(JohannesKreisler)之名。这组作品是舒蔓所作最主观的钢琴音乐,开头部分掌握狂乱的热情,接下来是揉和焦虑、失望、怪诞及浪漫渴求的幻想曲,然后进入高昂的抒情、冥想的遗忘。。  第二节霍夫曼《克莱斯勒言集》,  《公猫摩尔的人生观》对舒曼《克莱斯勒偶记》创作的影响    一、两人对克莱斯勒这一形象的迷恋  霍夫曼1808-1814年间在他的作品《克莱斯勒言集》中首次创造了乐长克莱斯勒这个人物形象,5年之后,霍夫曼重新回到这个角色,在作品《公猫摩尔的人生观》中证实了他对这一形象的偏爱和迷恋。在两部作

5、品中,克莱斯勒对艺术的热情,易变的情绪,特有的幽默,同现实永无休止的的斗争以及巴赫,贝多芬,莫扎特的热爱等性情丝毫未变。霍夫曼将自己的很多经历和感情融入这个角色,如克莱斯勒的生日和霍夫曼的相吻合(1月24日);克莱斯勒同现实中的霍夫曼一样是被叔叔抚养长大;霍夫曼在现实生活中柏拉图式的爱情,和克莱斯勒一样献给了名叫Julia的女子;现实中的霍夫曼也养了猫并起名摩尔;克莱斯勒为了生计屈从于迂腐虚荣的王公贵族,正如霍夫曼在巴姆贝克受尽冷遇。克莱斯勒,实际上已经成为霍夫曼个性的另一个侧面,所以有些学者认为他的后一部作品《公猫摩尔的人生观》,可以算是一部自传了。三十年后,舒曼也遭遇了“克莱斯勒

6、”。他的作品被出版商排斥但是为听众所喜欢。当很多同时代的钢琴家已经声名鹊起时,舒曼黯然放弃演奏梦想,转向作曲,写音乐评论,并且成立“大卫同盟”。像克莱斯勒一样,舒曼相信自己的才华和敏锐的感知能力,舒曼与克莱斯勒一样情绪变化激烈,消极的一面和热情充满活力的一面不停转换,他根据自己性格的两面性创造了Florestan和Eusebius,克莱斯勒的出现要舒曼欣喜不已,它可以把舒曼性格的两个方面都涵盖,正如Daverio指出的:“因此舒曼的克莱斯勒就是Florestan和Eusebius微妙的综合,幻想和现实终于可以集中在一个角色里。”。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理解为什么霍夫曼和舒曼都如此的迷

7、恋克莱斯勒这一人物形象:作为一个艺术家出现的角色,克莱斯勒不仅分享了他们同现实生活中凡夫俗子的斗争,他们不停的证明自己艺术才能的斗争,而且成为传播他们艺术思想的媒介,嘲讽了曾经拒绝他们作品的庸俗的社会。对于霍夫曼,用克莱斯勒的悲剧时刻提醒自己创造和社会约束之间的平衡,因而他很好的平衡了自己作为法官和艺术家这两个角色;对于舒曼来说,克莱斯勒更像是诅咒,克莱斯勒发疯的结局在舒曼身上得以成为现实。  二、从主题动机来看  霍夫曼这两部作品始终贯穿两个主题动机:现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