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1662837
大小:35.00 KB
页数:12页
时间:2018-10-23
《当代大学生新媒体运用中的问题及对策》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当代大学生新媒体运用中的问题及对策 [摘要]在梳理与掌握学界关于大学生运用新媒体现状及核心观点基础上,以采用调查方式获取的真实数据为支撑,深度剖析当前大学生运用新媒体的现状,依据调研数据概括大学生在运用新媒体中存在的问题及其生成原因,针对存在的问题及生成原因,借鉴已有研究成果的观点、课题,在深入研讨及论证基础上,力求得出系统性、合理性、可操作性的对策建议。下载论文网 [关键词]大学生;新媒体运用;问题;对策 doi:10.3969/j.issn.1673-0194.2017.23.111 [中图分类号]G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194(2017)23
2、-0222-04 1大学生新媒体运用中的问题及对策研究的背景当代大学生新媒体运用中的问题及对策 [摘要]在梳理与掌握学界关于大学生运用新媒体现状及核心观点基础上,以采用调查方式获取的真实数据为支撑,深度剖析当前大学生运用新媒体的现状,依据调研数据概括大学生在运用新媒体中存在的问题及其生成原因,针对存在的问题及生成原因,借鉴已有研究成果的观点、课题,在深入研讨及论证基础上,力求得出系统性、合理性、可操作性的对策建议。下载论文网 [关键词]大学生;新媒体运用;问题;对策 doi:10.3969/j.issn.1673-0194.2017.23.111 [中图分类号]G420
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194(2017)23-0222-04 1大学生新媒体运用中的问题及对策研究的背景 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CNNIC)在京发布第39次《中国互联网发展统计发展报告》数据显示,截至2016年12月,中国网民规模达到亿,相当于欧洲的人口总数,互联网普及率达到%,手机网民占比达%,网民中学生群体规模最大,占比25%[1]。本次调查数据显示,大学生媒体工具使用排列前三位的是手机、电脑、电视,分别占比%、76%和34%。高校早已告别了传统媒体热潮时代,成为了新媒体使用的一方沃土,大学生成为了以手机为主要载体的新媒体使用的主力军。新媒体的发展对大学生的生
4、活带来的便利及成长发展带来的优势毋庸置疑。但必须理性认识到,由于大学生对新媒体的认识不够,使用不当而带来的负面影响也是显而易见的。新媒体作为一种工具亦或载体就其本身而言不具备利弊长短,网络运用主体才是新媒体发挥作用和影响的决定性因素。鉴于此,要发挥新媒体对大学生发展成长的积极因素,就必须从大学生对新媒体的运用现状入手,全面了解大学生在新媒体运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深入分析问题存在的原因,从而引导大学生正确使用新媒体。 2当代大学生新媒体运用中存在的问题 网络社交造成人际关系的物化与异化 概念作为哲学概念,黑格尔首次用“异化”描述绝对精神的外化。费尔巴哈那里,异化概念被引申为:主体
5、所产生的对象物、客体,不仅同主体本身相脱离,成为主体的异在,而且反过来束缚、支配乃至压抑主体[2]。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论述了异化劳动理论,明确提出异化劳动的四个方面,即劳动产品和劳动者相异化;劳动本身和劳动者相异化;人同自己的类本质相异化;人同人相异化[3]。在马克思手稿尚未被人所知时,匈牙利哲学家卢卡奇形成了物化与物化理论。值得注意的是,卢卡奇的物化理论和马克思的异化理论具有本质上的一致性,二者的最终归宿都是从“物与物的异化”到“人与人的异化”。卢卡奇给物化下的定义是:“人自己的活动,自己的劳动成为某种客观的、独立于人的意识的东西,成为凭借某种与人相异化的自发活动而支
6、配人的东西”[4]。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指出,“劳动所产生的对象,即劳动的产品,作为一种异己的存在物,作为不依赖于生产者的力量,同劳动相对立。劳动的产品是固定在某个对象中的、物化的劳动,这就是劳动的对象化”[5]。在信息技术高度发展的今天,信息时代虽同资本主义时代大相径庭,但物化与异化现象依旧存在,正如卢卡奇关于物化与理性化的批判,在网络社交中,由于网络自身虚拟性、隐蔽性的特点,人在网络社交中,出现人的数字化,即人的符号化和抽象化,人本来是网络社交的主体,但在长期的网络交往中越来越被动消极,缺乏意志,人云亦云。同时,网络社交看似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感,实则造成了人
7、与人的隔膜、疏离和冷漠,使得人与人之间有机联系丧失,网络之中“鸡犬之声相闻”,现实生活中“老死不相往来”。抛开网络空间中“符?化”的虚拟的个人,回归现实生活倍感孤独和无聊。网络交往不同于现实交往,人们在长时间网络交往中逐渐减退甚至丧失了实际人际交往能力,产生现实交往的心理不适应和焦虑,成为孤立的和封闭的个人。为发泄和分解自身的焦虑,人们只能再通过网络社交寻求“交往快感”,或通过其他网络娱乐方式分散自己的注意力,以至于不少人沉迷于网络,陷入恶性循环。由此可见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