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1659727
大小:60.00 KB
页数:9页
时间:2018-10-23
《肇庆学院校园总体规划设计浅析》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肇庆学院校园总体规划设计浅析:肇庆学院校园总体规划是在原有校区的基础上,周边征地扩展,统一整合规划。通过系统的校园结构梳理,整体又非匀质的功能布局,人性化的交通处理,以及可实施性强的分期和更新调整建议,使肇庆学院建立了良好的发展骨架,空间层次具有多样性和丰富性,利于今后的建设中形成尺度宜人、便于教学和师生交流知识殿堂。 关键字:旧校区改造扩张系统性整体非匀质布局 肇庆学院校园总体规划是在原有校区的基础上,周边征地扩展,统一整合规划。 校园更新规划很重要的方面就是要梳理、整治出一套完整的交流场所和开放空间。大学校园的
2、规划建设是否合适,主要是看其是否有利于教学和师生交流、交往。具体体现在功能、尺度、文脉、景观等方面。我们针对肇庆学院现状的分析,校园规划采取整体非匀质布局。 本次规划用地情况较为复杂,是在原有学院周边新征四块用地,要求和原学院再统一规划形成一个整体的校园。同时要协调与大塘村的规划。概况如下: 肇庆学院拟建到“十一五”期末学校全日制在校生人数为15000人,到“十二五”期末达到20000人(其中研究生1000人)的办学规模。 总面积约1700亩,包括现有校园面积973.75亩;作为校区用地的蓝线选址A、B、C区335
3、.26亩;作为校园远景规划设计的D区242亩。 现状分析 地方特色与历史文化――肇庆市是优秀风景旅游城市和优秀历史文化名城,拥有秀丽的星湖风景区、北岭山风景区以及深厚的端州历史文化底蕴。 水系分析――基地现状水系大体分为三个部分――现状排洪渠、基地现状水塘、校园原有人工湖。 坡度分析――原校区与A、B两区地势都较平坦。C区和D区的东面部分地势呈北高南低,坡度小于10度。D区西侧较为陡峭,大部分坡度大于20度,不适宜直接建设。 高程分析――原校区与A、B两区地势都较平坦。C区地势呈北高南低,高差达20米。D区
4、地势起伏,只有东面少量地势稍微平坦。靠西部有的山体最高处标高达94米,十分陡峭,与排洪沟处的低点处高差46米。不能直接作为建设用地,需要对地形进行适当整理。 功能布局现状――学院现大体分为教学中心区、学生生活区、教工生活区。其中教学中心区建筑设置较为分散,环境组织欠佳,中心凝聚效应不够强。 交通路X现状――原校区道路人车混行,没有明显的分流。主要车行道路穿行教学中心区,不利于中心区的教学和学生活动。 园林景观现状――原校区中心区绿化覆盖率高,视野开阔,但景观没有统一的规划设计,缺乏层次,各功能区之间缺乏有机的联系,
5、较散乱,学生多样性的课外活动场地较少。 规划设计 传承与发展是规划构思的主要出发点。既要使校园在整合规划后具有系统性,同时在空间上也要有层次性,充满活力的人性化校园空间不应让位于追求尺度夸张的纪念碑式的建筑空间。在完善原校区的前提下,新建校区在功能、景观上与原校区通过有机融合、轴线延伸、相对独立等多种形式,使校区的规划达到整体又非匀质的布局,功能之间联系紧密又各自有独立的空间。 系统性的体现——一环两带的规划结构 通过“一环两带”的规划结构,组织校园整体空间,达到系统性。 一环――指校园核心教学区外环路,形成完
6、整意义的核心教学区。 两带――是指两个教学区的中央景观带。在核心教学区内部以及院系教学区南侧通过对原校区已有景观的整合设计,形成开阔的中心景观带,加强了校区的中心凝聚力。同时多样的课外活动场地的设置,也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 整体又非匀质的功能布局 本次规划合理安排各个功能区域,整合各功能之间的关系,加强学院教学中心区的凝聚力,完善校园形象。整个校园分为核心教学区、软件园区、院系教学区、学生生活区、体育运动区、教师生活区、办公服务区和预留发展区。 核心教学区集中了各主要教学试验大楼,通过中心景观带,即与其他功能区
7、有机联系,又独立成区。同时,中央景观带的设置强化了教学中心的凝聚效应,行程开阔的教学与课外活动空间。 软件园区设置在规划用地的A、B区。与主教学区之间用一调斜向的轴线联系,即独立成区,又与主教学区在视线和交通上都联系方便。 院系教学区成组团布局,根据功能和分区不同,分为五个组团。沿道路扇型布置,留出视线通廊,将用地北面的自然山体景观引入校内。 学生生活区分为南北两个区域,与三个教学区和体育运动区都联系便捷。 体育运动区结合原有运动区布置,穿插于两个学生生活区之间,联系便捷。在学生和教师生活区还分散布置了一些运动场
8、地,方便使用。 办公服务区位于校区原用地西侧。这个区域保留了原有的大部分水塘,通过整合,形成良好的景观。有直接的对外出入口,有利于专家楼和继续教学学院的对外联系。 适应发展又秉持传统理念的交通规划 车行系统――我们对道路系统进行了适当的调整。对教学中心区,我们将主要的车流量引导至教学区环路,释放原教学区内道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