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酵解和磷酸戊糖途径-149

糖酵解和磷酸戊糖途径-149

ID:21650743

大小:944.02 KB

页数:51页

时间:2018-10-19

糖酵解和磷酸戊糖途径-149_第1页
糖酵解和磷酸戊糖途径-149_第2页
糖酵解和磷酸戊糖途径-149_第3页
糖酵解和磷酸戊糖途径-149_第4页
糖酵解和磷酸戊糖途径-149_第5页
资源描述:

《糖酵解和磷酸戊糖途径-149》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植物光合细菌能量(70%来源糖)CO2H2O→→→→→糖类中间代谢物→合成AA脂肪酸核苷酸复合糖(糖蛋白,糖脂)糖代谢食物(淀粉,二糖如蔗糖,麦芽糖和乳糖)口唾液α-淀粉酶水解α-1,4糖苷链(产物:麦芽糖,麦芽三糖,α-糊精)消化道胰液肠(主要)α-糊精酶(水解α-1,4和α-1,6糖苷键),麦芽糖酶,蔗糖酶,乳糖酶单糖肠粘膜细胞吸收糖的消化脱枝酶非还原性末端糖原糖原磷酸化酶1-磷酸葡萄糖α-(1,6)糖苷酶直链形式糖的吸收血液循环单糖→肠粘膜细胞吸收→汇入肝---→各组织吸收率D-葡萄糖,100;D-半乳糖110D-果糖43,

2、D-甘露糖19,L-阿拉伯糖9吸收后其它糖在各种酶的催化下,转化为Glucoseor(6-p-Glucose)被动转运载体蛋白运转方向:高糖浓度→低糖浓度不需耗能糖的吸收单糖吸收与Na+同向协同运输,需ATP糖的吸收协同运输葡萄糖丙酮酸乙酰-CoA乳酸乙醇糖酵解(EMP)丙酮酸氧化细胞呼吸TCA糖的有氧分解糖的无氧分解Glucose乳酸发酵糖的无氧分解(无氧呼吸)丙酮酸Glucose乙醇发酵产能,但分解不完全,释放的能量大大少于糖的有氧氧化糖酵解途径发现历史1875年法国科学家巴斯德(L.Pasteur)就发现葡萄糖在无氧条件下被

3、酵母菌分解生成乙醇的现象1897年德国的巴克纳兄弟(HansBuchner和EdwardBuchner)发现发酵作用可以在不含细胞的酵母抽提液中进行1905年哈登(ArthurHarden)和扬(WilliamYoung)实验中证明了无机磷酸的作用1940年前德国的生物化学家恩伯顿(GustarEmbden)和迈耶霍夫(OttoMeyerhof)等人的努力完全阐明了糖酵解的整个途径,揭示了生物化学的普遍性。因此糖酵解途径又称Embden-MeyerhofPathway(简称EMP)糖酵解途径实验依据(1)酵母抽提液的发酵速度比完整

4、酵母慢,且逐渐缓慢直至停顿如果加入无机磷酸盐,可以恢复发酵速度,但不久又会再次缓慢,同时加入的磷酸盐浓度逐渐下降上述现象说明在发酵过程中需要磷酸,可能磷酸与葡萄糖代谢中间产物生成了糖磷酸酯。完整细胞可通过ATP水解提供磷酸糖酵解途径实验依据(2)碘乙酸对酵母生长有抑制作用将葡萄糖、酵母抽提液及碘乙酸一起保温,可以分离出少量的磷酸丙糖(主要是3-磷酸甘油醛和磷酸二羟丙酮的平衡混合物)因此推断磷酸己糖可能裂解为两分子三碳糖,而碘乙酸对三碳糖进一步分解的酶有抑制作用糖酵解途径实验依据(3)氟化钠对酵母生长也有抑制作用将1,6-二磷酸果糖

5、或磷酸丙糖、酵母抽提液以及氟化钠一起保温有磷酸甘油酸积累(3-和2-磷酸甘油酸的平衡混合物)由此推断3-磷酸甘油酸是3-磷酸甘油醛的氧化产物,2-磷酸甘油酸又是前者变位后的产物,氟化钠对2-磷酸甘油酸进一步反应的酶有抑制作用糖酵解途径实验依据(4)将酵母液透析后就会失去发酵能力将酵母液加热到50℃也会失去发酵能力将经过透析失活的酵母液混合在一起后又恢复发酵能力由此推断发酵需要两类物质:一是热不稳定的,不可透析的组分即酶;二是热稳定的可透析的组分,如辅酶、ATP、金属离子等糖酵解途径(EMP)EMP:Glucose或糖原在无氧情况下

6、经一系列中间代谢分解为丙酮酸的途径。糖酵解的酶系研究比较透彻部位:全部反应在细胞浆(细胞胞液)中进行氧气:不需要10步糖酵解Glucose---→丙酮酸共分为两个阶段糖酵解ATPATP第一阶段第二阶段耗能+ATP+ATP产能葡萄糖6-磷酸果糖ATPATP两个调节酶,消耗两分子ATPa.EMP途径第一阶段,消耗2个ATP己糖激酶不易被氧化醇羟基易被氧化磷酸果糖激酶PFK限速步骤磷酸二羟丙酮3-磷酸甘油醛磷酸二羟丙酮醛缩酶90%磷酸二羟丙酮3-磷酸甘油醛b.第二阶段—醛氧化成酸,产4ATP+ATP+ATP3-磷酸甘油醛1,3-二磷酸甘

7、油酸1,3-BPG超高能量的酰基磷酸3-磷酸甘油醛脱氢酶碘乙酸(烷化剂)是该酶的抑制剂磷酸甘油酸激酶1,3-二磷酸甘油酸1,3-BPG3-磷酸甘油酸第一次底物水平磷酸化(p296)磷酸甘油酸变位酶3-磷酸甘油酸2-磷酸甘油酸脱水过程中分子内部能量重新分布,形成高能磷酸化合物2-磷酸甘油酸磷酸烯醇式丙酮酸PEP超高能量的磷酸基C2氧化C3还原烯醇化酶调节酶丙酮酸激酶亲核取代反应第二次底物水平磷酸化c.第三阶段——丙酮酸的去向糖酵解(无氧)发酵乳酸脱氢酶丙酮酸脱羧酶辅酶TPP乙醇脱氢酶NAD+再生噻唑环N-3位的正电荷性质有助于C-2

8、位失去质子变成负碳离子,从而易于和羰基发生加成反应,有利于促进脱羧等类型的反应。TPP在涉及靠近羰基的键的裂解反应和涉及活性醛基从一个碳原子转移到另一个碳原子的基团重排反应中起着重要作用。Glucose+2Pi+2ADP2乳酸+2ATP+2H2O氧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