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治理结构、外部监督与审计意见的相关性实证研究

公司治理结构、外部监督与审计意见的相关性实证研究

ID:21650665

大小:790.00 KB

页数:45页

时间:2018-10-23

公司治理结构、外部监督与审计意见的相关性实证研究_第1页
公司治理结构、外部监督与审计意见的相关性实证研究_第2页
公司治理结构、外部监督与审计意见的相关性实证研究_第3页
公司治理结构、外部监督与审计意见的相关性实证研究_第4页
公司治理结构、外部监督与审计意见的相关性实证研究_第5页
资源描述:

《公司治理结构、外部监督与审计意见的相关性实证研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国内外研究现状2国内外研究现状2.1审计意见与盈余管理文献综述2.1.1国外文献综述Aharoney,Lee和Wong[34]的文章主要对中国B股和H股IPO过程的财务状况进行考察,他们以1992-1995年发行过B股或H股的83家公司做为样本,考察了净资产报酬率以及总体应计额、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应收账款年度变动额和存货年度变动额五个财务指标在股票发行前两年和发行后三年的变动情况,结果发现资产报酬率IPO年份处于顶峰。该文章的结论是中国企业在IPO时普遍都存在盈余管理行为,而盈余管理的方式则取决于各企业与政府的关系(是否属于政府保护企业)以及其上市地点。

2、chen,su&zhao[39]利用沪市1995~1997年的数据,对审计意见的市场反应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显示:发现非标准意见与净资产收益率落在区间[10%,11%]和[0%,1%]的公司在统计上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VanderBanwhede[50]对比利时非上市公司和上市公司盈余管理进行研究,发现在存在调低利润盈余管理行为的审计中,原“六大”会计师事务所相对于“非六大”更易于出示非标准意见。但是,在对调高利润行为公司的审计中却没有得到同样的结论。对于上市公司的审计质量与盈余管理的关系,国内外的大量学者进行了研究。Eli,Ferdinand和Judy[41]在考察了盈余管

3、理的几种模型的同时,将盈余管理与审计意见结合起来。文章发现企业盈余操纵程度越高越可能被出具有保留意见。Francis和Krishnan[43]以美国上市公司数据为样本,研究了盈余管理程度以及审计质量之间的关系。实证结果显示,具有较高应急利润的公司,更有可能被出具非标准无保留意见。此外,该文章认为高的审计质量即是能容忍更少的盈余管理,同时审计意见是否与盈余管理之间存在统计上的相关性,也可以成为判断会计师执业标准的一个因素。2.1.2国内文献综述蒋义宏[8]考察了1995-1997年的A股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状况,结果表明中国上市公司普遍存在明显的盈余管理现象,他把在研究中发现的“

4、10%现象”归结为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行为。陆建桥[17]在文章中选取上市公司中的22家亏损企业作为研究样本,旨在分析上市公司是否为了避免连续三年亏损的情况而采取盈余管理的行为。研究结果表明,样本中的不同企业基于不同的目的对企业的收益进行调增和调减。4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国内外研究现状孙铮、王跃堂[21]对沪深两市中的745家上市公司数据进行了实证研究。实证结果表明,证券市场的监管政策、公司治理结构、注册会计师出示的审计意见是决定上市公司会计政策选择行为,即是否进行盈余管理的主要原因。李东平、黄德华[9]研究1999-2000年变更会计师事务所的46家上市公司应收账款与存货的

5、变动和审计意见的关系,得出了注册会计师并没有针对盈余管理出具非标准无保留意见。刘斌、孙回回、李嘉明[14]研究了自愿性会计政策变更与审计意见类型间的关系,通过实证证明有无盈余管理动机和企业内部财务状况与被出具非标准审计意见正相关,而上市公司自身的规模与被出具非标准审计意见负相关。夏立军等[27]将2000年度财务沪、深两市上市公司报表作为研究对象,对上市公司审计意见和盈余管理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结果显示,财务状况较差的公司更容易被出示非标准审计意见,并揭示出在当时的情况下,大多注册会计师并没有能够揭示出上市公司的这种盈余管理行为。巩鑫[6]通过实证研究表明企业发生会计舞

6、弊的行为与企业被出具非标准审计意见的概率是正相关的。以上文献总体说明中国目前的上市公司普遍存在着盈余管理现象。而盈余管理与审计质量之间的关系在上市公司中是显著存在的,对盈余管理的低容忍度代表着较高的审计质量。而在大多研究中,学者们习惯利用审计意见来替代审计质量,对盈余管理的低容忍度即代表更易出示非标准审计意见,因此便顺理成章地衍生出许多关于审计意见类型与盈余管理的研究。2.1审计意见与公司治理结构内部机制的相关性研究2.1.1国外文献综述E.Fama[42]认为独立董事可以解决管理者和股东之间的代理问题,并在一定程度上是有效的。因为董事会需要在一定程度上独立于管理层,才能发挥

7、其最优的作用。Forker[44]通过实证研究得出较高的独立董事比例能够提高财务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质量,减少由于信息不对称而造成的经营者为了自身利益瞒报或误报公司信息的可能。Shleifer和Vishny[36]认为适当的股权集中能够降低因为股权分散带来的决策分散以及各牟其利得问题,从而有利于降低管理层的代理成本。但股权集中度也有度的限制,但股权集中度高到由一个所有者独自控制公司,即“一股独大”的时候,大股东可能会出于自己的利益伤害小股东的利益,因此代理问题就会转变为控股股东与小股东及流通股东或者所有者与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