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1649478
大小:57.00 KB
页数:8页
时间:2018-10-23
《分析体育硕士专业教育的近况与发展前景》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分析体育硕士专业教育的近况与发展前景一、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现状调査与分析(一)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定位与教育目标全日制体育硕士专业学位是指体育领域内的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旨在培养能够较好地掌握体育专业基本理论和相关学科知识,具有扎实的体育人文社会学和运动人体科学及体育教学与训练相关领域的理论基础,熟悉体育领域重大实际问题的产生原因、表现形式和发展动态,具有较强的运用现代科学理论和方法解决体育运动实际问题的能力,能够胜任体育领域特定职业的实际工作,具有一定的科研能力和较强的实际工作能力,富有创新精神,
2、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体育领域内的高层次、应用型的体育专门人才。全日制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是我国研究生教育的一种特殊形式,是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国际化进程提速背景下产生的。目前各培养单位对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目标趋于一致,都是以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体育人才”作为体育院校专业型学位人才培养的宏观目标,各院校围绕这一目标展开了具体的培养方案制定。突出问题是没有结合自己单位的资源,形成自己的特色,且缺乏规范的实施细则,这表明当前我国体育人才培养对社会所需求的人才类型和素质要求把握不准,定位比较模糊
3、。访谈发现,全日制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普遍认为学校制定的培养目标与培养活动之间不一致,没有感觉到与学术型同学有什么大的区别,只是课程安排的时间比较紧,一年就结束了所有的课程。培养目标比较笼统,实际操作也沿用了学术型的培养模式。(二)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模式教育模式是在一定目标与理论指导下,为提高教育质量而制定的具有相对稳定的诸要素,以一定的组合方式形成的特定结构的运作程序或实践模型。本文对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模式的各要素分别进行综合分析,力图发现当前教育模式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策略。1.培养理念。
4、研究发现对于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理念,绝大多数教师及学生能够知道是应用型或偏重于实践的,但大部分也只是知道与学术型学位是有区别的,教学活动中缺少一些具体的具有指导作用的理念支撑。在该理念中应该特别突出对教育操作活动的重视,体现专业学位特色,并鼓励各培养单位及教师对教育活动作出调整甚至是变革。2.培养目标。调査发现只有极少数的高校对培养目标划分比较细,分别针对各个方向制定了不同的培养目标。社会指导领域培养的是具有较高水平的社会体育管理与指导者;体育教学领域要求培养具有较高水平的体育教学骨干教师;运动训练领域
5、则是培养具有一定教育、科研、管理、训练能力的骨干教练员。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具有一定的科研能力和创新精神;具有独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能够独立承担某一领域实际工作的能力;能够运用一门外语在本专业进行专业技术交流,这是大多数高校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的教育目标,缺少具有学校特色的、各专业之间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培养目标。3.培养过程。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修业年限大部分为两年,第一年课程学习,第二年则是教学实践及论文的撰写工作。北京体育大学、成都体育学院等学制为两到三年,福建师范大学则规定一般为两年。修业年限上较学
6、术型学位普遍要短一年左右,这也是一些学生报考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原因之一。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的课程设置包括公共课、专业领域核心课、选修课、实践教学,形成了以学科专业知识与公共基础知识为中心,突出实践能力培养的课程设置思想。专业课程所占比重较大,同时各校也相当重视实践教学训练的过程,注重体育职业实际工作所需专业知识的掌握,及专业技能与实际操作能力的提高,凸显了专业型研究生社会实践和应用能力的培养。高校在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课程设置方面具有较大的一致性。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的课程设置要把握好基础理论、专业知识、技术技能、
7、综合能力培养之间的关系,既要重视基础理论知识与专业知识的统一,又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统一,突出知识的实用性、实践性,逐渐形成理论课与实践课紧密互动的课程体系,做到“理论”与“实践”的紧密衔接。全日制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在论文选题和形式上延续了学术型研究生的方式。很少涉及到大型体育赛事策划、典型案列分析、专题研究报告等。灵活性较小,内容形式及撰写格式较为固定,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全日制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发展。4.质量评价。研究生质量评价一般分为内部评价和外部评价。我国对研究生培养质量的评价采取以内部评价为主
8、的方式,B卩研究生培养单位自己对培养的研究生进行的质量评价,一般包括课程考核和学位论文质量评价。各院校在培养体育教学方向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过程中,既希望他们能达到学术型研究生的科研水平,又拥有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技术技能水平,在此过程中很难找到一个平衡点,出现了顾此失彼的现象。就我国的具体情况来看,课程内容、学术水平、研究和创新能力、研究课题的质量和价值、学位论文的学术综合水平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