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从民工荒看中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机遇》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从民工荒看中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机遇摘要:近年来,东南沿海地区的许多劳动密集型企业出现了民工短缺的现象,即为民工荒。民工荒的出现预示着中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机遇,本文从探讨民工荒出现的深层次原因入手分析现阶段中国应如何抓住此次机遇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关键词:民工荒产业升级经济发展方式 一.民工荒现象 “民工荒”指的是我国企业对农民工的需求大于供给.在对民工的需求中更多的是对“普工”的需求,即对非技术工人的需求,我国之所以对普工有如此大的需求,是因为我国劳动密集型的工业企业发展需要大量的劳动力为基础。民工荒
2、现象的出现并非近几年的事,早在2002年下半年,民工荒的迹象就在沿海浙东南及闽东南地区有所显现,用工紧张状况开始在浙江部分地区出现。进入2004年以后,中国的一些发达地区特别是在珠三角、浙东南、闽东南等加工业聚集的地区也相继出现了民工短缺的现象。而今年春节后的“用工荒”已经扩展到几乎整个中国沿海地区,成为一种普遍趋势,今年珠三角缺口达200万,而沪苏浙闽和广西北部湾等地,都出现不同程度的缺人问题。 二.民工荒原因分析 1.农民工工资低,收入少 民工荒出现的首要原因是收入问题,即近年来随着国家经济发展,通货膨胀加剧
3、,农民工在城市中生活成本不断增加,而沿海地区制造业特别是劳动密集型企业的工资普遍较低,农民工扣除生活费所剩无几,加之2008年金融危机的出现不少工厂订单减少,裁员增加,压低工资,更加剧了民工荒的出现。 2.国家政策对中西部的支持,农民选择机会增多 随着国家三农政策的调整,从2003年开始我国逐渐加大了对农村的政策扶持力度,减免农业税、实施各种农业补贴,并同时通过新农合、新农保等多项措施,使得农民享受更好的农村福利待遇。同时我国政府不断强调和谐发展,政府也不断地加大力度减小城乡差距和地区差距,出台产业政策,积极挽留本
4、地农民留守家园,创业致富。所以农民工家乡的经济也得到了好的发展,增大了用工需求,农民工在自己的家乡同样可以找到相同劳动报酬的工作,享有与原来在城市一样的就业机会,与城市相比,农民工在自己的家乡生活成本更低,并且可以兼顾农业生产,农民的选择机会增多。 同时,除以上两个主要原因外,户籍制度、农民工整体素质的提高、企业拖欠农民工工资、城市人的歧视等原因也加剧了民工荒的出现。 三.民工荒反映中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机遇 民工荒的出现标志着中国经济发展方式正在发生历史性逆转,可以说是中国经济走出低成本陷阱的标志性事件、转折点
5、和重要契机,标志着随着经济发展,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的廉价劳动力时代逐渐远去,东部企业在低产品技术含量、低产业层次的领域,依靠低工资成本的生产方式必须转变。这就要求中国进行产业升级,加大科技创新力度,转变经济增长模式,将中国经济从外延性增长转至内需拉动型增长。 1.民工荒表明中国劳动力优势的丧失,加大科技创新促进产业升级是关键 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正是凭借劳动力资源丰富、低廉这一绝对优势,在改革开放之初我国吸引了大量的外资并依靠加工贸易的发展在国际贸易中所取得了竞争优势,我国也因为被称为“世界工厂”。但这种发展方式是以
6、环境污染为代价的,这说明我国的经济结构不合理。但近年来我国的工资水平提高的幅度不断加大,生产成本的提高使得我国在国际贸易中的比较优势逐渐丧失。使得生产的产品附加值极低,利润空间极小。因此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加大科技创新力度,促进产业升级和优化是关键。 2.民工荒的出现促进制造产业从东部到西部的转移,有利于产业结构调整 产业升级即产业结构的改善和产业素质与效率的提高,按照市场流向,制造企业会自然撤出成本逐浪高的沿海地区,走向中西部内陆地区。民工荒的出现促使制造业不断从东部至西部的转移,这不仅给产业转移带来机遇,也给经济
7、转型创造了机会,有助于促进中东部的经济发展,更好的促进全民收入的提高。 3.民工荒的出现促进人力资源开发机制变革,提高劳动力素质是重点 民工荒的出现首先是技工荒及素质荒,短缺的主要是高级技工型人才,基本状况是三多三少:技工文化程度低的多,高的少;技术等级中低的多,高的少;高等级技术工人年龄大的多,年轻的少。如果能够抓住历史机遇,大刀阔斧地改革教育人力资源开发体制,推进劳动力市场一体化快速发展,那么,不仅可以彻底破解民工荒的问题,而且将为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奠定人力资本基础。人力资源开发机制改革重点要改变教育与劳动力市
8、场需求严重脱节的现状,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人力资本投资行为。这就要求政府改革现有的教育体系,缩小城乡间教育水平差距,降低农村人口接受教育的成本,提高其接受教育的收益。 四.应对经济发展转型机遇应采取的措施 1.加快企业转型升级,加大科技创新,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 中国必须树立由粗放型到集约型的经济发展意识,促进制造业特别是劳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