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隐性知识的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

基于隐性知识的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

ID:21599565

大小:28.50 KB

页数:7页

时间:2018-10-23

基于隐性知识的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_第1页
基于隐性知识的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_第2页
基于隐性知识的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_第3页
基于隐性知识的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_第4页
基于隐性知识的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_第5页
资源描述:

《基于隐性知识的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基于隐性知识的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    [摘要]创新能力和独立人格培养是大学生教育的重点,而促进隐性知识再获得是不断提升自我的最优选择。文章通过解读隐性知识的概念及特性,深入分析隐性知识与创新能力的潜在联系,在本科教育的背景下,切合实际讨论通过获取隐性知识来提高培养当代大学生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的策略。下载论文网/3/  [关键词]隐性知识;创新能力;策略  doi:10.3969/j.issn.1673-0194.2017.15.109  [中图分类号]G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194(2017)15-0251-03  0前言  随着经济水平和信息技术的蓬勃发展

2、,社会变革所孕育的巨大机会不仅为大学生提供了众多的发展机遇,同时也是对大学生创新能力的考验。有别于一般性的显性知识,隐性知识以其不可复制和模仿的属性成为影响大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因素。因此,对于大学生来说,如何适应时代要求,通过隐性知识的再开发提高自身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成为本文关注的焦点。  1隐性知识  隐性知识的概念  隐性知识是波兰尼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哲学概念,他指出:“在一个人所知道的、所意识的东西与他所表达的东西之间存在着隐含的未编码的知识”[1-2]。相较于显性知识,隐性知识多为个体对于事物的主观感知,一般以经验、感受、灵感、直觉、洞察力等思维现象来表现,它往往来源

3、于大量的实践活动、个体间的思想交流以及个体自身的视野广度。  隐性知识的特征  隐性知识具有以下几个特征:①不能由常规的交际工具及表达方式来进行说明,一般是非逻辑和不明确的,其幽微暗生于人的大脑之中,作为个人独特的知识储备,成为区别于他人的显著特征[3]。②在社会需求及周边环境等外力条件下,隐性知识是可能根据自身意愿转化为显性知识的;针对不同的个体,隐性知识的界定范围存在一定的差异,即某人认知中的隐性知识可能为另一人已具备的显性知识。③隐性知识不能单独剥离存在,其产生、传播、迁移和应用都和具体的情景、特定的场合、独特的群体相关联,不能以统一的条件来解释及复制[4]。不同的个体即使是在

4、相同的情景或场合中,所能获得的隐性知识也具有一定的差异;同一个体在不同的情景或场合中所获得的隐性知识也不尽相同。  2隐性知识与创新能力的潜在联系  隐性知识是创新能力培养的基础与关键  创新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它与个人所具有的知识储备以及科学素养息息相关,而这两者涵盖的分类中有很大部分内化于隐性知识,因此可以认定隐性知识是萌发创新能力的肥沃土壤。相较于显性知识,感受、直觉、洞察力等能力为个体创新思维的产生提供了十分重要的帮助,而创新思维的进一步发展也意味着创新能力的提升,这是认识类隐性知识作用的结果。剩余难以表述的经验、诀窍或技巧等技能类隐性知识也可以通过授受双方的习得及进一步加工

5、达到提升创新能力的结果。由此可见,隐性知识是创新能力培养与增殖的基础与关键。  创新实践活动可促成隐性知识的再获得  由于即便是拥有隐性知识的主体都很难对其进行清晰的描述,所以隐性知识基本不以常见的规则的形式(语音、文字、图像等)传递。例如隐性知识中的直觉经验、方法技巧、思维模式等,很大程度上都是在大量创新实践中,通过与他人随机的交流切磋、对情景的理解和把握、对操作者的长期观察和摹写中所获得的。隐性知识作为个人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在提高个体创新能力,指导个体进行创新实践活动时,这些实践活动也成为隐性知识发展传递的推动者。隐性知识中涵盖的学习方法、解决问题的策略、情感体

6、验、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等隐性知识虽然是模糊的、?y以清晰表述的,但却可以在创新实践活动及大量实践中获得[5]。在信息爆炸日新月异的时代,终身学习、创新实践是大学生促进隐性知识再获得,不断提升自我的最优选择。  3隐性知识视角下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策略  优化课程体系,加强大学生创新教育  大学课程体系往往注重对学生专业性能的培养,课授知识多以显性知识为主,却忽略了隐性教育的重要性。隐性知识的传递与转化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接受者的意志,意志决定行动,创新教育的缺乏可能会造成大量创新创业机会的流失。以此为鉴,高校加强大学生创新教育是不可逆转的趋势。先进的创新教育并非指简单的案例教学,它要求

7、授课者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开放共享的教学理念,融入个人经验、社会经验,传递创新素质、创新意识等隐性知识,改变大学生的固有思维模式,这也是从隐性知识内化成为创新能力的一种表现。  在课程教育的基础上,创新教育也要从打破大学生固有化思维模式方面入手,促进大学生对已有隐性知识进行有效的管理。知识需要联系才能形成体系,有效管理可以加强联动性,构建清晰的隐性知识流动、转化脉络网。当代大学生只有加强对自身的创新认识,紧跟高校的创新步伐,才能提升自身的竞争力,不落于时代的潮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