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美学之可能的“感性”

作为美学之可能的“感性”

ID:21587492

大小:56.0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8-10-23

作为美学之可能的“感性”_第1页
作为美学之可能的“感性”_第2页
作为美学之可能的“感性”_第3页
作为美学之可能的“感性”_第4页
作为美学之可能的“感性”_第5页
资源描述:

《作为美学之可能的“感性”》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作为美学之可能的“感性” 在马克思的早期思想中,对“感性”概念多有论及,而尤以《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最为集中,感性世界、感性意识、感性需要和感性活动等概念在该书中都有精妙和独到的分析。本文在简要回顾西方哲学史中的“感性“概念及其内涵后,回归到马克思著作本身,特别是以《手稿》为中心,厘清马克思“感性“概念的主要内涵,并重点分析其所蕴含的美学意义。  一、感性:美学大厦的奠基石  “感性”作为一个与“感觉”密切相关的哲学术语,在西方认识论哲学传统中有着悠久的历史。所谓感觉,是指基于人类生理机能的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触觉等。它们通过肉体感官

2、的直接接触,提供了人的认识的大部分,但这些知识在未获得理性认可之前,仅仅是粗糙的、暗昧的、不精确的感性认识。“感性”的字面含义即是: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而产生的感觉、知觉和表象等综合性直观认识,是相对于“理性“而言的。  感性与理性的对立,在西方历代哲学家看来是十分清楚而且必然的。如德谟克利特即认为,“有两种认识:真实的认识和暗昧的认识。属于后者的是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触觉。但是真实的认识和这完全不同”。“当暗昧的认识在无限小的领域中再也看不到,再也听不见,再也闻不出,再也尝不到,再也摸不到,而研究又必须精确的时候,真实的认识就参加进来了,它有一种更精致的工具”

3、[1]51。如果说因为基于唯物主义的现实基础的缘故,德谟克利特所划分的这两种认识主要是精确程度上的差异,“暗昧的认识”有可能上升为对物质性的原子和虚空的“真实的认识”,那么在全善完美的理念世界笼罩下的柏拉图则将知识断然划分为意见和真理两个部分,二者分别是关于“可见世界”和“可知世界”的知识。他说,在真理的认识中,“从一个理念到另一个理念,不用任何感性事物帮忙,单凭理念本身,就可以达到理念”[1]93。这里的理念世界的理性就是完全脱离了感性世界,超越了人的感觉认知行为。  关于“感性”概念本身虽然众说纷纭,但又有某种程度上的统一,如感性与理性的对峙,感性趋向理性的可

4、能性以及感性世界的可亲近和丰富性等。但这些都只是哲学史中的“感性”,远还没有进入本文所要讨论的美学视野。众所周知,鲍姆嘉通首次明确提出要将美学作为一门学科系统确立起来,并且是将美学大厦建筑在感性这一基石之上。他说:“希腊的哲学家和教会的神学者曾经慎重地区分感性事物与理性事物。显而易见,他们并不把理性同感性事物等量齐观……理性事物应该凭高级认识能力作为逻辑学的对象去认识,而感性事物[应该凭低级认识能力去认识]则属于知觉的科学,或美学(Aesthetc)。”[2]由此可见,鲍姆嘉通接受了关于感性和理性的传统划分,并由此提出,关于理性一直以来由逻辑学进行研究,而关于感性

5、的认识却还没有专门学科来加以研究。他提出要建立一门“研究感性认识的科学”,并命名为“感性学”(美学)。  我们显然没有必要在此重复鲍姆嘉通关于美学的性质、对象等等的讨论。尽管如此,他还是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最原初的美学理论视野,帮助我们运用美学分析的眼光进入马克思的思想世界,聚焦于“感性”。  二、感性现实:美学的对象世界  “科学只有从自然界出发,才是现实的科学”,“自然界是关于人的科学的直接对象”[3]90,马克思在《手稿》中如是说。在一般的意义上来理解,外部的“自然界“,乃是自在自为的、具有规律性的世界,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相反,人类的一切活动,包括自然科学

6、研究都是以这个外在世界为对象的,经过人为的经验活动,打上了人的烙印,才是所谓的对象性的世界,“人的世界”。因此,科学从自然界出发是比较好理解的。但是为什么马克思会认为“关于人的科学”也是以“自然界”为“直接对象”的呢?  显然,在马克思看来,这里的“自然界”是有别于完全脱离于人类活动的“自在世界”的。他明确地强调:“没有自然界,没有感性的外部世界,工人什么也不能创造。它是工人的劳动得以实现,工人的劳动从中产生出和借以生产出自己的产品的材料。”[3]53由此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马克思别出心裁地以“感性的外部世界”对“自然界”来加以补充说明,依靠“感性”范畴来打通主体

7、和客体二极,对冷冰冰的“自然界”作出全新的理解。这一思想其实等于是把传统哲学的目光从天上拉回到地上,自然界不再是陌生的和外在的,而是与人自身密切相关。同时,经此一变,研究工业实践活动(如后来其在《资本论》中所做的那样),就等于是在研究传统哲学中的主客体关系和主体性问题。  在马克思思想中的“感性世界”,一方面,“为了使人的感觉成为人的……人的本质的对象化都是必要的”[3]88,这就要求在人的对象化的感性活动中,把人的主观能动性投射到外在的自然界,因为完全脱离了人类活动的自然界以及非感性的抽象世界是不存在的;在另一方面,人作为自然界的一部分,人的实在性同样论证了自然

8、界的实际的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