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1586292
大小:35.50 KB
页数:13页
时间:2018-10-23
《学术界关于公共财政理论研究的观点综述》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学术界关于公共财政理论研究的观点综述学术界关于公共财政理论研究的观点综述一、公共财政的必要性 一种观点以为,搞市场经济就要搞公共财政。综观世界上实行市场经济制度国家的财政运行机制,尽管形式各异,侧重点多样,但其基本的模式是相似的。这就是,以满足社会的公共需要为口径界定财政职能范围,并以此构建政府的财政收支体系。计划经济体制下的财政运行机制是按照“生产建设财政”的模式来构建的,由计划经济走向市场经济,经济体制环境变化了,财政运行机制显然要按照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模式往构建。 第二种观点以为:随着经济改
2、革的深进,我国从计划经济体制逐步转到了构建市场经济体制上来,这就决定了我国的财政必须相应地从原有的计划型模式,转到市场型模式即公共财政上来。这样,建立公共财政,就不仅仅是财政模式的变革题目,而且它反过来直接引起我国政府行为的变革,是我国市场化改革进一步深进的关键性步骤,将大大地加速我国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健全的进程。否则,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只能是一句空话。 第三种观点以为:建立公共财政是中国市场化改革实践的必然要求。提出建立公共财政的基本框架,适应并反映了政府职能转变的大趋势,进一步确立了财政改革
3、的明确目标,有利于尽快消除计划体制模式对财政改革和财政体制建设的惯性影响和阻碍。 第四种观点以为:社会主义公共财政的提出是我们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又一个新奔腾,在当前的经济发展与体制改革阶段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公共财政框架,表明我们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的基本目标与特征有了较为正确的把握,也体现了正在建设中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财政运行模式转型的具体要求。[1] 第五种观点以为:公共财政是适应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一种财政类型,是建立在以市场机制作为社会资源配置的基本机制基础上的政府计划资源配置。它以弥补市场
4、失效、满足社会公共需要为目的。从效率角度讲,弥补市场失效、满足社会公共需要是为了有效发挥市场的资源配置效率创造必要的外部条件,保障市场的顺畅运行。其侧重点在于整个社会资源配置效率。因而,它既要保障市场资源配置效率的发挥,又要注重自身把握的资源的配置效率,使两者的耦合达到优化整个社会资源配置的效果。这就要求财政要着眼于全局、立足于宏观来做好自身的工作。[2] 二、公共财政的概念 第一种观点以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我们所要称谓的“公共财政”与国家财政没有什么本质区别,它反映了国家财政的本质。而在形式上,公共
5、财政则要求财政工作更适合市场经济的法制化、规范化、***化、科学化,更加正确地反映政府性质的要求,充分体现财政本质。[3] 第二种观点以为,所谓“公共财政”,指的是国家或政府为市场提供公共服务的分配活动或经济活动,它是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一种财政类型或模式。它包括以下两个基本要点:(1)它是具有“公共”性质的国家财政或政府财政,而财政的“公共性”的具体体现,就是“为市场提供公共服务”;(2)它是财政的一种类型或模式。 第三种观点以为,所谓公共财政,就是政府为实现其职能对市场提供公共服务的与预算有关的经济
6、行为。其要点:一是明确公共财政是以政府(或国家)为主体;二是明确公共财政的内容是为市场提供公共服务的、与预算有关的经济行为;三是公共财政的目的是实现政府的职能。 第四种观点以为,公共财政是指为市场或私人部分提供公共服务或公共商品的政府财政,它是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财政的基本选择与必然要求,是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财政模式或类型。它仅存在于市场经济环境中,其活动范围限于市场失效的领域。 第五种观点以为:公共财政的实质是市场经济财政。其基本点:(1)公共财政就是财政,而财政从来都是国家(或政府)财政;(2)公共
7、财政属于公共经济,是其核心内容;(3)公共财政实质是市场经济财政;(4)公共财政不是“吃饭财政”。[4] 三、学术界对公共财政的不同理解 第一种观点以为,公共财政不即是吃饭财政,财政要退出一般竞争性、盈利性领域。所以,财政还是一元,政府或者国家财政。以后要保存下来的国有企业,也属于公共财政的范围,财政还得管它。因此,公共财政不即是吃饭财政,财政要退出一般竞争性、盈利性领域。[5] 第二种观点以为,公共财政的兴起是有着客观基础和现实依据的。第一,财政支出呈现出逐步退出竞争性、经营性领域的趋势,财政投资支
8、出在财政总支出的比重大大下降,而余下投资支出的重点和方向也发生了巨大变化,对基础性、高风险性领域的投资成为重点;第二,财政收进由原先的税收、利润共同居于主体地位的格式转变为以税收为单一主体的格式,同时种种不规范或者比较不规范的所谓制度外收进、预算外收进正在逐步通过税费改革得到遏制和治理;第三,财政政策由原先夸大保持财政年度平衡,转向有意识利用财政政策的功能,实现经济政策目标;第四,通过财政体制改革,分税制体制初步得以确立,地方政府的财权财力得到初步的确认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