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1573045
大小:53.0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8-10-23
《职业素养培养模式探讨》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职业素养培养模式探讨[]为了更清晰地解析教育部提出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标准,首次提出了“三用型人才”的概念,并对之进行了详细的阐述。结合“三用型人才”的特点,提出了一些针对性的培养建议。 [关键词]职业教育三用型人才职业素质 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是教育部提出的职业院校培养学生的标准,是示范校建设单位必须完成的任务。具有什么特征的人才符合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标准,如何培养和评价高素质技能型人才,这是摆在职业院校面前现实而有紧迫的问题。 由于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定义比较宽泛,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较难把握和定义。针对于此,本文首次提出“三用型人才”的概念:即“企业同意用、企业愿意用、企业敢于重
2、用”的人才标准。本文将对“三用型人才”的内涵及培养事项进行详细的阐述。 一、“三用型人才”的内涵 1.企业同意用 如果学校培养的学生不能充分就业,既是教育资源的极大浪费,职业教育也难以生存和发展。学生如同学校的“产品”,当学校将学生推荐到社会和企业,就好比把自己的“产品”推荐到了社会和企业,这些“产品”能不能得到认可,关键在于能不能满足企业和社会的要求。按此要求培养出来的学生,由于学习的内容和专业知识与企业的岗位基本贴近,当学生应聘时,企业一般都抱有试试看的想法录用学生。 在此层面上,企业接收应聘学生有被动或者试试看的意思。 2.企业愿意用 学生被企业录用后,通过一段
3、时间的试用,一般来讲,会对所录用的学生进行评价。通常情况下,评价分三个等级,第一等级,表现可圈可点,人际关系良好,完全能胜任企业的工作;第二等级,表现一般,对环境适应能力不是很好,但能基本完成自己的任务;第三等级,表现不好或者说很差,不能甚至完全不能完成自己的工作任务。正常情况下,企业对第一等级的学生是求之若渴的,这样的员工对于企业的科学管理、企业效益的提升是非常有益的。 如果下次招聘,企业就会对表现较好学生原所在学校的毕业生有了好感。招聘时由原来的被动试试看的态度转变为愿意使用了。学兄学姐的模范表率作用在提高了学校的声誉和影响的同时,也为后来的学弟学妹打下了一个良好的就业基础
4、。第这个层面上,企业由第一层面的被动或者试试看接受学生转变为主动和愿意使用。这就显然比原来要上升一个档次。 3.企业愿意重用 通过对一些企业的人事部门及负责人进行调研发现,企业愿意重用的人通常都具有以下三个特点: (1)对企业怀有强烈的责任感 企业愿意信任一个能力一般却有强烈责任感的人,而不愿重用一个马马虎虎、视责任为无物的人,哪怕他能力非凡。因此,一名有强烈责任意识的员工不论能力怎样,都会受到老板的重视,公司也会乐意在这种人身上投资。 (2)较强的职场应变能力 职场应变能力包括:及时把握特定职业在职场中的发展趋势和最新动态的能力;自主学习新的职业技能的能力;掌握最先
5、进的相关职业理念和操作方法的能力;扩大知识面,形成更全面的具有延伸性知识结构的能力。 (3)具备专业创新能力 高技能型人才同样需要具备创新能力,其内涵主要包括:不断发现现存事物的缺陷,不断找出新问题的能力;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工作的需要提出创造性的设想的能力,并能够具体实践、操作和开发;进一步扩大知识面,以适应其创新的各种要求的能力。 如果职业院校培养的学生达到了这一层面,那么学校培养人才的终极目标就达到了。由于个体方面的差异,因此不能要求所有的学生达到这一层面。 二、如何塑造“三用型人才” 职业院校培养“三用型人才”要注意学生的个体差异。正确地理解应该是学校培
6、养的学生在“三用型人才”的三个层面上都占有一定的比例,这三个层面的比例取决于学生的基本素质,也取决于学校的培养结果,不应苛求全部达到最高层面。那么,“三用型人才”应该如何培养? 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达到学而知之的目的教学的方式要灵活,不能过于死板。尽量采用现场授课的方式,采用情景化教学,项目化教学,在做中学,学中做,理论与实践结合,最后升华,知识和技能被学生吸收掌握。对于考核的依据,不是老师讲了多少课时,学生做了多少试验,而是其技能和知识的融合程度。 要高度重视学生的职业素质目前,大多数学校都认可职业素质的重要性,但是难以理解的是他们通常把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放在第二课堂或者选
7、修课的范围内,这样似乎有点叶公好龙,同时也在给学生传递一种错误的信号—职业素质并非很重要。这就是学院天天抓素质,企业对学生的素质并不认可的主要原因。 现在,我国的职业素质培养还在一个比较低的初级阶段,目前当务之急的是建立一套完善的职业素质培养和考核体系,这套体系能够方便老师和学校操作。要把职业素质的教育和专业技能培养等同对待,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厚此薄彼,不仅会使职业教育方向迷失,可能最终的结果就是职业教育的步履维艰。 建立一定的淘汰机制。现在,我国职业教育的培养机制基本上是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