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1571883
大小:72.00 KB
页数:17页
时间:2018-10-22
《张荫桓与甲午中日战争谈判探微》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张荫桓与甲午中日战争谈判探微张荫桓是近代著名外交家。在甲午中日战争的议和谈判中,张荫桓积极参与议和方针的策划,并被选派为议和大臣到日本谈判,日本方面以中国议和使臣“全权不足”为由拒绝谈判,文章从中日两方面剖析张荫桓赴日谈判被拒的原因。回国后,张荫桓继续协助李鸿章对日议和,发挥了重要作用。 〔关键词〕张荫桓;甲午中日战争;议和;李鸿章 〔〕K25〔〕A〔〕1008-2689(2011)02-0148-06 张荫桓(1837—1900),字皓峦,号樵野,晚清著名外交家。张荫桓有丰富的外交经验,擅
2、长与外国人打交道,在总理衙门任职期间发挥了重要作用,是“甲午至戊戌间之幕后大人物”。[1](464)本文拟对张荫桓在甲午战争过程中以及之后的谈判中所起的作用进行细致分析,揭示张荫桓与甲午中日战争的关键。 在甲午战争期间的议和活动中,从开始的议和方针的策划到被派往日本作为议和大臣,再到谈判被拒回后国继续协助李鸿章议和,张荫桓一直参与其中,并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积极参与议和方针的策划 光绪二十年十月十二日(1894年11月9日),时任总理衙门大臣的张荫桓奉旨前往天津与北洋大臣、直隶总督李鸿章商量议
3、和问题。经过磋商以后,张荫桓在天津致电督办军务处:“闻敌有不愿局外居间之语,各国心志亦未齐。津(按:李鸿章)拟遣谍迳达伊藤,较联横说合为捷,仍与署办并行不悖。惟敌欲太奢,未易凑泊。巴兰德前议宜速行以助力。”[2](204)即李鸿章认为一方面不拒绝列强的调停,另一方面派员与伊藤博文进行联络。李鸿章于同日致恭亲王的信函中说道:“六七月间,曾闻日人之意非不愿款,但欲中国自与商办,而不愿西人干预。目下彼方志得气盈,若遽由我特派大员往商,转虑为彼轻视。鸿章与樵野等再三斟酌,惟有拣择洋员之忠实可信者,既易得彼中情
4、伪,又无形迹之疑。”[3](201)很显然,这次派出德璀琳是经过李鸿章与张荫桓的商量,具有明显的试验性,想通过这次议和之行探听出日本到底要提出怎样的条件。但日本政府认为德璀琳既无全权又是西人,拒绝谈判,德璀琳被拒回华。十一月初七日(1894年12月3日),美国驻华公使田贝接到日本回电,暗示仍需要清政府派员谈判,于是就在当天,慈禧下旨派张荫桓第二次前往天津,与李鸿章商量议和问题。十一月二十四日(12月20日),张荫桓突然接到谕旨,“蒙恩赏加尚书衔,奉派赴倭议款”,这让他感到很意外,“颇讶昨日署中会商时绝
5、不询及,遽奉使命,诚非所堪”。[4](497-498)看来派员问题是在机密进行中。 二、被任命赴日议和 光绪二十年十二月初十日(1895年1月5日),谕旨下:“张荫桓、邵友濂,现已派为全权大臣,前往日本会商事件;所有应议各节,凡日本所请,均著随时电奏,候旨遵行;其与国体有碍及中国力有未逮之事,该大臣不得擅行允诺。”[2](293)这道谕旨给议和全权加上了根本性的限制。 清政府派出张荫桓与署湖南巡抚邵友濂一同赴日议和,对于这次议和,张荫桓觉得“此行原无把握,为时久暂,自难预定”。[2](287)他
6、提出延请美国人科士达为律师,“有律师可以诘其情伪,代鸣不平;其他要挟,能查西国例案以折之,或不为所欺饰,大致亦易就绪”。[2](288)这说明张荫桓准备还是比较充分的。李鸿章对于张、邵的赴日之行表示担忧,他在光绪二十年十二月十一日(1895年1月6日)复邵友濂电中说道:“樵野与公此行殊为难”,[5](电报五,305)表示出这次赴日议和的困难。 在赴日前后,张荫桓和李鸿章保持了密切的函电往来,光绪二十年十二月初六日(1895年1月1日),李鸿章致电张荫桓,赞成张荫桓邀请科士达为律师的做法,认为有美国人
7、居间,比较有利于中国,而且他还计划让德璀琳作为后援进行协助。李鸿章对于外国干预抱有很大希望,一旦日本要求过奢,他就寄希望于英、俄的干预。张荫桓在十二月二十五日(1月20日)的复电中分析了当时形势:“兹役须顾四面,敌情叵测:一,物论纷嚣;二,强邻狙伺;三,尤要于自己游移莫决,虽有良、平,无能措手。”[5](电报五,330)并希望李鸿章能够随时电示军情,说明他对于时局的关注,并没有把希望完全寄托于谈判之一,关键还是要看战场上的胜负。 光绪二十年十二月二十九日(1895年1月24日),张荫桓上《请饬下关内
8、外统兵大员实力防剿,勿以议和意存观望折》,阐明自己张荫桓是近代著名外交家。在甲午中日战争的议和谈判中,张荫桓积极参与议和方针的策划,并被选派为议和大臣到日本谈判,日本方面以中国议和使臣“全权不足”为由拒绝谈判,文章从中日两方面剖析张荫桓赴日谈判被拒的原因。回国后,张荫桓继续协助李鸿章对日议和,发挥了重要作用。 〔关键词〕张荫桓;甲午中日战争;议和;李鸿章 〔〕K25〔〕A〔〕1008-2689(2011)02-0148-06 张荫桓(1837—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