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校园和谐文化建设》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校园和谐文化建设摘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构建和谐文化的根本,校园和谐文化是社会和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校园和谐文化建设。本文从两个方面进行了阐述,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校园和谐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和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加强校园和谐文化建设,积极构建和谐校园。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谐文化校园文化X络文化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
2、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面对当今国际国内形势的深刻变化,面对利益关系复杂、思想空前活跃、观念激烈碰撞、文化深刻交融的时代,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落实到校园,就是要坚持以科学的理论为指导,努力营造良好的育人氛围,努力建设与和谐校园相契合的校园和谐文化,从而促进人才培养质量的全面提高,充分发挥学校的人才培养和服务社会等作用。 一、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校园和谐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 (一)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为建设校园和谐文化提供坚实的思想基础。 马克思主义指
3、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它提供的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加强理论武装,就是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师生头脑,引导师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应用正确的方法论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当前,形形色色的社会思潮和社会现象在冲击着校园,意识形态领域的复杂多变也在影响着师生,扰乱了他们的政治信仰和价值观念,这是非常不利于打造其核心价值体系的。因此,在校园文化工作中,广大师生必须大力开展理论学习教育活动,特别是要以
4、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头脑,使其能正确认识社会发展趋势,科学定位人生价值,高扬起马克思主义这一意识形态的旗帜。 (二)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为建设校园和谐文化提供正确的目标指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现阶段我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在校园师生中,对理想的认同多种多样,理想也是多种多样,这是无可厚非的。但是,应该看到,部分教师和学生的理想信念淡薄,有的人生理想过于功利化,
5、这是非常不利于他们成长成才的。因此,必须大力加强理想信念教育,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人心,使他们的人生理想得到升华,人生信念更加坚定。要以国家发展所取得的伟大成就来感召师生,以全国各族人民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团结奋斗的感人事迹激励师生,使师生都能高扬起理想的风帆。 (三)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为建设校园和谐文化提供牢固的精神纽带和强大的精神动力。 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高校培育的人才
6、,是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传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在他们身上,必须具有深深熔铸在内心的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温家宝总理于2007年除夕在东北大学的讲话中指出:“只有对国家和人民爱得深,才能对国家和人民有强烈的责任心;只有对国家和人民爱得深,才会有献身精神。”爱国是对一个人的最基本要求。同时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也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由于体制上、观念上的诸多原因,师生的创新意识还不够强,创新精神还没有被完全激发出来;与此同时,一些青年学生把时尚、享乐作为紧跟时代
7、的标志,这些问题都需要引起高度重视,并努力加以解决。因此,校园和谐文化必须大力弘扬爱国主义主旋律和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既要让师生学习博大精深的民族传统文化,又要教育师生紧跟时代前进的步伐;既要让他们学习世界各国的优秀成果积极创新,又要自觉维护国家、民族的利益和尊严。只有培育出真正爱国和改革创新的人才,国家富强、民族振兴才会具有坚实的人才基础。 (四)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为建设校园和谐文化提供规范的道德基础。 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形成和谐
8、的人际关系和文明的社会风气,是经济社会顺利发展的必然要求。每一个中国人,特别是肩负人才培养重任的高校教师和作为社会主义事业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青年大学生,必须牢固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目前,教师和学生的思想道德主流是好的,但是,应该看到,危害祖国、背离人民、愚昧无知、好逸恶劳、损人利己、违法乱纪、骄奢淫逸等违背社会公德的现象在部分青年学生中仍然存在,一些教师中也个别地存在违背学术道德、违背师德的现象。因此,要继续在师生中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通过理论教育、典型教育、社会实践等方式,引导他们把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