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1555322
大小:1.64 MB
页数:41页
时间:2018-10-19
《免疫调节课件公开课》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第二章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泡泡男孩”第4节免疫调节免疫的概念免疫,是机体识别和排除抗原性异物的一种生理功能。通过免疫,生物有机体能识别“自己”,排除“非己”以维持内环境的平衡和稳定!机体是怎样实现免疫的呢?人体对病原体和有害物质的抵抗能力。第一道防线人体的三道防线第二道防线第三道防线特异性免疫(获得性)非特异性免疫(先天性)免疫系统的防卫功能皮肤的保护作用呼吸道黏膜上纤毛的清扫作用人体的防卫机制(第一道防线)溶菌酶的作用吞噬细胞的作用人体的防卫机制(第二道防线)人体的防卫机制(第三道防线)人体第三道防线主要由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借助血液循环和淋巴循环而组成的第一
2、道防线第二道防线第三道防线组成功能特性特点(1)皮肤(2)黏膜:呼吸道黏膜上有纤毛(1)重要屏障:阻挡病原体入侵,分泌物能杀菌(2)消除病原体(病原微生物)非特异性免疫:是对多数病原体都有防御作用天生遗传,人人都有。(1)溶菌酶(2)吞噬细胞(1)溶解病菌细胞壁,消灭之(2)吞噬病原体非特异性免疫:是对多数病原体都有防御作用天生遗传,人人都有。(1)免疫细胞:淋巴细胞(2)免疫器官(3)免疫活性物质(1)抗体:某种病原体入侵后,产生一种抵抗该病原体的特殊蛋白质(2)对淋巴细胞发生、分化和成熟起作用(3)淋巴结起滤过作用特异性免疫:只能对某一特定的病原体或异物有防御作
3、用(1)抗原:引起人体产生抗体的物质(病毒、病菌、寄生虫、过敏药物、异体、肿瘤细胞等病原体)(2)具有后天性免疫系统的组成免疫细胞生成、成熟或集中分布的场所免疫系统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免疫活性物质扁桃体、淋巴结、胸腺、脾、骨髓吞噬细胞淋巴细胞T淋巴细胞B淋巴细胞迁移到胸腺中成熟骨髓中成熟抗体、淋巴因子、溶菌酶等(发挥免疫作用的细胞)(由免疫细胞或其他细胞产生的发挥免疫作用的物质)人体的免疫器官T淋巴细胞吞噬细胞B淋巴细胞2、免疫细胞淋巴细胞的起源和分化转移到淋巴器官中转移到淋巴器官中胸腺B细胞T细胞那第三道防线是怎样起作用的呢?定义:可使机体发生特异性免疫反应的物质。如
4、病毒、细菌及病原体表面的蛋白质或肿瘤细胞等抗原和抗体抗原(antigen,缩写Ag)抗体(antibody,缩写Ab)定义:能与该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的具有免疫功能的球蛋白。抗体在机体内的分布:血清(主要)、组织液、外分泌液人体的第三道防线起什么作用呢?抗原进入人(或动物)体后,有的会被体液中的相应抗体消灭,有的会被相应的免疫细胞消灭。前者叫体液免疫,后者叫细胞免疫。B淋巴细胞主要靠产生抗体“作战”,这种方式称为体液免疫T淋巴细胞主要靠直接接触靶细胞“作战”,这种方式称为细胞免疫体液免疫在体液免疫过程中有哪些免疫细胞参与?这些免疫细胞分别发挥了什么作用?讨论体液免疫过
5、程抗原吞噬细胞T细胞B细胞浆细胞记忆细胞抗体抗体与抗原结合抗原吞噬细胞T细胞B细胞浆细胞记忆细胞抗体抗体与抗原结合1、第一阶段抗原进入机体后,除少数可以直接作用于淋巴细胞外,大多数抗原都要经过吞噬细胞的摄取和处理,经过处理的抗原,可将其内部隐蔽的抗原决定簇(抗原物质表面的特异性化学基团)暴露出来。然后,吞噬细胞将抗原呈递给T细胞,再由T细胞呈递给B细胞;有的抗原可以直接刺激B细胞。这种抗原呈递,多数是通过细胞表面的直接相互接触来完成的。抗原吞噬细胞T细胞B细胞浆细胞记忆细胞抗体抗体与抗原结合2、第二阶段B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开始进行一系列的增殖分化,形成效应B细胞
6、。在这个过程中,有一小部分B细胞成为记忆细胞,该细胞可以在体内抗原消失数月乃至数十年以后,仍保持对抗原的记忆。当同一种抗原再次进入机体时,记忆细胞就会迅速增殖、分化,形成大量的效应B细胞(浆细胞),继而产生更强的特异性免疫反应,及时将抗原清除。抗原吞噬细胞T细胞B细胞浆细胞记忆细胞抗体抗体与抗原结合3、第三阶段在这一阶段,抗原成为被作用的对象,效应B细胞(浆细胞)产生的抗体可以与相应的抗原特异性结合,发挥免疫效应。例如,抗体与入侵的病菌结合,可以抑制病菌的繁殖或是对宿主细胞的黏附,从而防止感染和疾病的发生;抗体与病毒结合后,可以使病毒失去侵染和破坏宿主细胞的能力。在
7、多数情况下,抗原抗体结合后会发生进一步的变化,如形成沉淀或细胞集团,进而被吞噬细胞吞噬消化,等等。抗体数量初次抗原刺激二次抗原刺激时间记忆细胞迅速分裂产生新的浆细胞和新的记忆细胞。记忆细胞对抗原十分敏感,能“记住”入侵的抗原。对抗原的记忆可保持数月甚至终生。二次免疫应答指生物免系统遭受初次的外来病原入侵后,免疫系统发挥记忆效应。当再次遭受同样的病原入侵时,能快速、高效地产生大量抗体,将抗原清除。二次免疫应答的特点:①潜伏期短,大约为初次应答潜伏期的一半;②抗体浓度增加快,快速到达平台期,平台高;③抗体维持时间长;④诱发再次应答所需抗原剂量小;⑤再次应答主要产生高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