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群认同与香港电影中的“北佬”形象

族群认同与香港电影中的“北佬”形象

ID:21554808

大小:63.00 KB

页数:8页

时间:2018-10-22

族群认同与香港电影中的“北佬”形象  _第1页
族群认同与香港电影中的“北佬”形象  _第2页
族群认同与香港电影中的“北佬”形象  _第3页
族群认同与香港电影中的“北佬”形象  _第4页
族群认同与香港电影中的“北佬”形象  _第5页
资源描述:

《族群认同与香港电影中的“北佬”形象 》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族群认同与香港电影中的“北佬”形象【内容提要】本文借助族群认同理论,对20世纪60至90年代港产片中的“北佬”形象进行文化读解,就自我与他者关系的形成、变化,对香港的身份认同,以及香港对内地的文化想象等一系列问题展开讨论。本文将香港电影对“内地他者”的建构,理解为服从于香港自我认同需要的一种排他性文化策略,在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上,这种他者化策略具体展开于香港身份与文化认同的多元性和变异性的“北佬”认知。【关键词】族群理论身份认同香港电影“北佬”    2006年岁末,由香港和中国内地合拍的影片《宝贝计划》在中国内地电影市场取得了9200万元人民币的票房成绩①。这部传统意义上的喜剧动作

2、片,通过温馨亲情的营造,显示了对中国传统家庭秩序的肯定和认同。内地演艺新秀高圆圆在影片中扮演了一名来自内地的护士,不仅外形清新纯美,言谈气质也端庄典雅,理性而仁爱,俨然人间天使的化身。尽管高圆圆只是一个配角,戏份不多,但她却一改过去内地人在港片中被讥为的“北佬”、“北姑”、“阿灿”、“大圈仔”等猥琐形象,成为一种美好人性的象征。这一“天使化”了的内地人形象,在统计学意义上似乎只是一个无足轻重的个例,但联系到数年前几位香港影评人和学者曾讨论过的“香港电影中的大陆‘公安’形象”的演变②,就会发现,这一现象并不偶然,它至少代表着近年来香港文化自我表述的一种新动向。由此,我们不难延伸出这样一

3、个命题:如果将港产片中的内地人形象视为一种特定的文化“代现”(representation)③,那么,代现形式外观的变迁是否正暗示着香港与内地文化关系的某种重构?围绕这个问题,我们将借助族群认同理论对港产片中的“北佬”(内地人)形象进行读解,并就自我与他者关系的形成、变化,对香港的身份认同,以及香港对内地的文化想象等一系列问题展开讨论④。  族群认同理论(ethnicidentitytheory)认为:“族群是人类在资源竞争中为了追求集体利益,限定可分享的人群范围而产生的以主观认同凝聚的社会人群。”⑤这种理论否定传统人类学按照人的体质结构、血缘、宗教、语言差异、生活习俗等所谓的“客观

4、本质”划分族群的学术习见,而把族群看成是一种人为建构并拥有自身历史的“想象的共同体”。按照这一理论,族群认同的根源在于个人与集体记忆的交互作用,以及由这些记忆“典范化”而来的各类族群文化的典章史籍⑥,但记忆是人为的、模糊的和变化的,再加上自然环境、社会资源,文化交流等情形的差异,不同族群的身份认同也因此借助一种变幻不拘的流动形式显现出自身的复杂性。在这种情况下,对特定族群身份的获得与认同,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在他者的持续变化的基础上的。他者想象的改变,反过来又成为指示认同变化的风向标。  “他者”这个词在人类学族群理论上只对族群内部成员才有意义,它传达的是一种与己不同的异己感,同时也强调

5、一种对族群内部成员的基本情感联系。换言之,他者并不是一个先在的事实或自然形成的对象,而是一系列由族群成员自己生产、选择并认可的“幻影”。它来自特定族群内部对“非我族类”的陌生化与他者化想象,并以此形成“我”与“他”的基本界限。从这个意义上说,他者作为一个能指,其目的在于建构一个“非我”,而又与这个“非我”的自然本质并无直接关系。沿着这一思路,我们将对他者的建构理解为服从于香港自我认同需要的一种排他性文化策略,某些香港电影中的“北佬”、“北姑”、“表姐”、“表叔”、“阿灿”、“大圈仔”等内地人形象,也视为一种被建构的他者。他们与其说是对应着内地人的某些客观属性,毋宁说他们首先是出于香港

6、人自身身份认同的需要。    一、时间和空间:多元身份  与认同的混种性    考虑到问题本身的多元性和复杂性,我们将从时间(历史)和空间(文化内涵)两个维度展开讨论。从历史(时间)维度考量,在百余年的发展中,香港与内地的关系几经波折,分合聚散,既被迫于殖民势力的外力撕扯,又隐含着民族血脉的自然凝聚。这是造成香港身份认同复杂而吊诡的根源所在。  《南京条约》签订之后,香港被西方殖民势力从大陆母体中分离出去,逐渐形成具有显著殖民特色的地域性文化,但在1949年之前,香港与内地始终保持较为紧密的联系,并未形成明确的区域意识,对内地文化也未形成明显排斥。这一时期,作为香港文化的主要他者,与

7、其说是来自中国内地的“北佬”,毋宁说是那些暗指西方殖民势力的“鬼佬”,但这种情况从20世纪50、60年代开始出现变化。伴随内地与香港经贸、文化、人员交流的阻隔或中断⑦,香港自身出现种种变局,文化本位意识开始抬头,本土化浪潮成为一时之趋⑧。这促使香港对自身文化身份进行重新界定和建构。昔日的“中国人”或为眼下的“香港人”所取代,或居于两者之间摇摆不定。然而,从血缘、姻亲、饮食、习俗等物质文化层面,香港似乎还难以形成一条区分“自我”与“中国”的清晰界限,于是便不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