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1544995
大小:30.50 KB
页数:9页
时间:2018-10-22
《建设魅力德育》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建设魅力德育 德育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道德和心理品质的教育。但在应试教育的挤压下,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不知不觉重才智而轻德育,使得德育失去应有的魅力。找回德育的魅力,我们应该回归当下社会发展的现实,回到中国的教育语境,回到具体的学校环境,回到具体的学生群体和个体,从内容和形式上完善和丰富德育的魅力。富有魅力的德育,才能生动而深刻,才能更好地吸引学生积极参与、主动建构,才能担负起立德树人的重任,伴随学生一生的成长。现今,德育的理念和方法与时俱进不够,尤其在德育的内容和形式上,缺乏学生的视角,往往习惯于以成人的视角审视学生,以过去的视角判定当下,德育与我们的教育
2、对象以及他们的现实生活形成了隔阂,产生了距离。 德育的魅力所在 魅力是指特别的吸引力、迷惑力。德育的魅力体现在对生命的尊重、自然的敬畏、集体的温暖、崇高的追求等等方面,但是德育的这些魅力是通过学生的体验不断感知和深化的,随着体验的深入,魅力就会体现得更丰富更深刻。 首先,德育魅力蕴藏在活动之中。德育寓于活动之中,活动是德育的载体。《小学德育纲要》和《中学德育工作纲要》都一致要求寓德育于各项活动之中,强调德育的实践性、活动性,强调学生的主动性、参与性,强调学生的情感性、体验性。一言以蔽之,就是突出德育活动的实效性。实现有效德育,关键又是德育魅力的彰显。彰显德
3、育魅力的德育活动就要关注学生个体生命的状态,要结合学生的身体心理的特征,力求活动形式上的创新;就要与现实社会的发展相协调,改革创新德育活动的内容和形式,赋予时代气息,贴近现实生活;也要力求生活化、社会化,大处着眼,小处着手,力求细微之处见精神,潜移默化地润泽生命。让学生在发展和成长过程中,拥有阳光的生活方式、积极的价值诉求和良好的生存能力。 其次,德育魅力升?A于思维之中。柏拉图说:“思维是灵魂的自我谈话。”因为思维以感知为基础又超越感知的界限,探索与发现事物的内部本质联系和规律性,是认识过程的高级阶段。与思维同在的德育,德育的魅力才能持久和深刻。美国心理学家
4、劳伦斯?科尔伯格认为,一切德育的中心就是要坚持发展道德认知力。道德判断的水平取决于儿童的道德认知,并从而决定他的道德行动。通过丰富多彩的德育活动体验,逐步提高学生的道德认知水平,是德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德育活动要克服为活动而活动的随意心理,要克服形式化的倾向,从学生的身心特点出发,设定适切的德育主题,激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要善于捕捉德育活动中的道德冲突,引导学生道德认同和角色承担,晓之以理,不断提高道德认知水平,不断提高学生的道德判断能力。 再次,德育魅力定格于幸福之中。魅力德育是基于道德的、滋养人的生活方式,是构建学生生存素养的重要介质。学生在道德生活中形
5、成的道德认知、道德判断,能够帮助学生获取正确的道德情感体验,产生愉悦的幸福感,形成感染、弥散、激励等功能。教师要真正把学生当作生命体验的主体,让他们体验到道德认知的提高,道德情感的升华,感知到自我完善、自我成就的幸福感,真切地体会到德育的魅力。黄克剑先生认为,人对人生的终极意义有两个方面的贞取,一是身心的“幸福”,一是境界的“高尚”。伴随幸福体验的德育,才能不断提高道德认知水平,形成道德判断,才能祈求高尚的精神格局。 德育彰显魅力的方式 德育目标的设计。我们习惯于用成人的视角去设定学生的德育目标,始终没有回到学生生活世界中去,没有从本质上认识和发现学生。因此
6、我们的德育目标过于笼统,缺乏评价的可操作性。这样的德育目标,常常使得教师的教育流于空洞,不接地气,又常常使得学生可望而不可及,无从体验。德育目标要用学生的视角去审视,与学生身心发展特征相协调,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贴近,与学生的生命成长相陪伴,结合学生思想心理的状况,为学生提供最近的发展区。 话题之一是“需要学生学什么”,这关系到德育的顶层设计。 第一看教师的整体驾驭能力。这就要在教育理念上弄清楚,我们要培养什么样的人。黄克剑先生认为,教育行为始终指向具体的每一个人,都是为了“点化或润泽生命”。在《康德论教育》中,康德谈及教育的功能:“教育最大的秘密便是使人性完
7、美,这是唯一能做的。”因此我们需要重新思考教育的真谛,确立德育的目标,努力做到心中有本,目中有人。从人的发展出发,把珍爱自己、友爱他人、敬畏自然、责任与担当等等作为德育的重要目标,在漫长的、渐进的教育过程中使人性逐渐趋向完美。这些基础性的教育目标,应该清晰完整地存在于教师的头脑之中,因时、因地、因人而异地驾驭运用。 第二看教师的整合能力。科尔伯格认为学校道德教育的目的是促进学生道德判断力的发展,但是学生道德发展有其阶段性的特征。我们不可能把这些目标一股脑地倾泻给学生,也不可能在具体的德育活动中蜻蜓点水,面面俱到。需要教师整合梳理,结合学生身心发展阶段,结合具体
8、的活动设计德育内容,预设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