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高中语文必修二文化常识》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再读教材——必修二古代文化常识梳理《诗经》两首《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前11世纪至前6世纪)的诗歌,共311篇[有6篇为笙诗,即只有标题,没有内容],反映了周初至周晚期约五百年间的社会面貌。《诗经》的作者佚名,传为尹吉甫采集、孔子编订。《诗经》在先秦时期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诗经》“六义”:风、雅、颂、赋、比、兴诗经在内容上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十五国风是周代各地的歌谣,有160篇,是《诗经》中的核心内容,开创了我国现实主义创作手法的先河;雅是周人的正声雅乐,又分小雅和大雅,共105篇;颂40
2、篇,是周王庭和贵族宗庙祭祀的乐歌,又分为周颂、鲁颂和商颂。赋、比、兴是诗的表现手法,朱熹在《诗集传》中解释说:“赋者,敷也,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赋者,敷也,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就是说,赋是直接铺陈叙述.是最基本的表现手法.如《国风·邶风·击鼓》“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携老”,即是直接表达战士间的互相勉励、同生共死之情.“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即比喻,明喻和暗喻均属此类.如《魏风·硕鼠》“硕鼠硕鼠,无食我黍!三岁贯女,莫我肯顾。逝将去女,适彼乐土。乐土乐土,爰得我所……”通篇用比.“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即
3、起兴,用其他东西引出要说的内容.如“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即是用雎鸠鸟在河中叫起兴.运用起兴手法的谚语1、画虎画皮难画骨,知人知面不知心。2、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3、鸟为食亡,人为财死。4、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5、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6、酒肉朋友好找,患难之交难逢-7、有斧砍得树倒,有理说的不倒8、吃要吃有味的,说要说有理的。9、灯不拨不亮,理不辩不明10、竹有节,人有志。11、树怕伤皮,人怕伤心。12、山高流水长,志大精神旺13、水往低处流,人往高处走。14、树怕烂根,人怕无志15、树老根多,人老识多16、树老半空心,人老百事通重章叠句指上下句或者
4、上下段用相同的结构形式反复咏唱的一种表情达意的方法。是《诗经》乃至后代诗歌中的一种常见手法。这种手法具有回环反复的表达效果与音韵美、意境美、含蓄美。在内容和主题上:深化意境,渲染气氛,强化感情,突出主题在诗歌表现力上: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音乐感,形成了一种回环往复的美,带给人一种委婉而深长的韵味。总角之宴,言笑晏晏总角:古代男女未成年时把头发扎成丫髻,称总角。这里指代少年时代。附:古代各年龄段的称谓1.赤子:初生的婴儿。孔颖达疏:“子生赤色,故言赤子。2.襁褓:亦作“襁保”、“强葆”,本意是指包裹婴儿的被子和带子。如《后汉书·桓郁传》:“昔成王幼小,越在襁保。”后借指未满周岁的婴儿。3.孩提:
5、指二三岁的幼儿。《孟子·尽心上》:“孩提之童。”赵岐注:“孩提,二三岁之间,在襁褓知孩笑,可提抱者也。”亦作“孩抱”。4.龆龀:[龆龀tiáochèn]儿童换齿。《韩诗外传》:“男八月生齿,八岁而龆齿;女七月生齿,七岁而龆齿。”即指七八岁的儿童。5.垂髫:指三四岁至八九岁的儿童。古时童子未冠者头发下垂,因此以“垂髫”指童年或儿童。陶潜《桃花源记》:“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6.幼学:十岁。《礼记·曲礼上》:“人生十年曰幼,学。”郑玄注:“名曰幼,时始可学也。”后因称十岁为“幼学之年”。7.总角:指八九岁至十三岁的少年儿童。《礼记·内则》:“拂髦,总角。”郑玄注:“总角,收发结之。”后因称少年时
6、代为“总角”8.豆蔻:本是植物名,代指十三四岁的少女。杜牧《赠别》诗:“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后因谓女子十三四岁为“豆蔻年华”。9.及笄:女子十五岁《礼记·内则》“女子十有五年而笄。”10.束发:男子十五岁及以上。古代男孩成童时束发为髻,因以为成童的代称。《大戴礼记·保傅》:“束发而就大学,学大艺焉,履大节焉。”小学又称中国传统语文学,包括分析字形的文字学,研究字音的音韵学,解释字义的训诂学,围绕阐释和解读先秦典籍来展开研究,因此又被成为经学的附庸。大学《大学》是一篇论述儒家修身治国平天下思想的散文,出自《礼记》,相传为曾子所作,实为秦汉时儒家作品,是一部中国古代讨论教育理论的重要
7、著作,与《中庸》、《论语》、《孟子》并称“四书”。11、弱冠:男子二十岁。这时行冠礼,即戴上表示已成人的帽子,以示成年,但体犹未壮,还比较年少,故称“弱”。12.而立、不惑、知命、耳顺:分别指三十岁、四十岁、五十岁、六十岁。《论语·为政》:“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13、古稀:七十岁。杜甫《曲江》:“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后因用“古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