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黄清海)

浅谈小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黄清海)

ID:21491971

大小:31.50 KB

页数:3页

时间:2018-10-22

上传者:U-2595
浅谈小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黄清海)_第1页
浅谈小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黄清海)_第2页
浅谈小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黄清海)_第3页
资源描述:

《浅谈小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黄清海)》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浅谈小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在小学实验教学中的点滴体会永春外山中心小学黄清海内容提要:小学科学课担负着向学生进行科学启蒙教育的重任,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主阵地,它着重于让学生在探究学习中保持和发展儿童与生俱来的探究兴趣,《科学课程标准》强调:“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因此,在小学科学教学中,要以探究为核心,精心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探究兴趣;精选有结构性的实验材料,挖掘学生的探究潜能;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养成良好探究习惯;重视课外科技活动的开展,以不断提升学生的探究能力。关键词:问题情境实验材料大胆质疑课外延伸探究能力正文:科学探究是小学科学课的重要组成部分,自主探究能力是小学生综合素质的要素,是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重要基础。通过探究既让学生获得准确的科学知识,又让他们学习到科学的探究方法,感受科学探究的过程,培养他们对科学的兴趣。本文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就如何更加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与同行交流点滴策略。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探究兴趣。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观点来看,学习总是与一定的“情境”相联系的,因为在“情境”的媒介作用下,那些生动直观的形象才能有效地激发学生联想,唤起学生原有认知结构中有关的知识、经验及表象。因此,教师在一节课或一个环节的开头巧妙地创设问题情境,往往会激发起学生的好奇心进而激发出求知欲。教师应利用学生这种心理特点,巧妙地拨动学生兴趣的琴弦,只有学生对某种事物产生极大兴趣或好奇,他们才能积极地、主动地、心情愉快地去探索。例如,在教学《金鱼》一课时,我先让学生分组观察水槽中游动的金鱼,边观察边引导,关于金鱼你想知道些什么?学生经过讨论,提出了一系列的问题:金鱼在水里为什么不会淹死?金鱼的嘴一张一张在干什么?鱼鳍有什么用处?鱼鳞有什么用?金鱼在水里是怎样呼吸的?学生提出的问题五花八门,教师可以通过谈话引导学生选择适当的内容进行研究,由于问题是学生自己发现的,是它们迫切想要弄明白的问题,学生当然兴趣盎然,探究的积极性就特别高涨。因此,教师要3 注意挖掘教材中隐藏的“发现”因素,创设一种能让学生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情境,才能让学生主动提出问题,主体作用才能得以真正的发挥,才能体现真正地自主、探究和发现。正如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所说:“学习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对学生最好的激发乃是对所学内容的兴趣。当学生产生兴趣时,求知欲望就旺盛,思维就灵活。”可见,教师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来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是多么重要。二、精选实验材料,挖掘探究潜能。陶行知先生曾说:“真正的教育必须培养出能思考会创造的人。”主动参与学习是创新学习的前提和条件,也是学生自主学习的一种能力。只有学生主动参与,才能充分发挥主体的能动作用,解放思想、激活思维、发挥潜能、创新学习。例如,在让学生探究《改变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时,我为学生精选了一组“特殊”的小瓶子,先让学生进行观察,有的实验小组的瓶子是沉在水底的;有的实验小组的瓶子是浮在水上的;有的实验小组的瓶子是悬浮在水中的。似乎一样的瓶子,在水中却是不同的情况,在学生头脑中就产生了疑问。学生们通过仔细观察才发现了其中的秘密。通过学生自己的实验、探究,学生自己认识了:“物体在水中的沉浮是可以被改变的”,“改变物体的体积和重量可以改变其沉浮状态”。学生在动手做、动脑想的过程中,经历了一个探究改变物体沉浮办法的过程。从而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享受到一种自行探究的乐趣,更重要的是他们学会了遇到问题怎样去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去解决问题。学生成为了真正的探索者、发现者,从而提高其学习的创新能力,学生的潜能得到了充分发挥。三、鼓励大胆质疑,养成探究习惯。“学源于思,而思源于疑”。常有疑点才能常有思考,常有探索,常有创新。这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坚持学生主动探究,大胆质疑,敢于发表不同意见,引导学生多方面多角度去分析解决问题,允许学生失败,允许学生出现错误,才能为学生营造一种无拘无束的思维空间,让学生在反复的历练中潜移默化地感悟科学探究的精彩和魅力,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科学探究习惯。例如教学《奇妙的指纹》一课时,我先让学生观看一段录像:内容是公安人员收集现场作案人的指纹,最后根据指纹破案的故事。看完后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学生问:“为什么公安人员根据指纹能识别犯人呢?”“到底每个人的指纹有什么不同的特征?”3 这时同学们都迫不及待地在观察自己的指纹。有的学生提出把指纹拓印下来,再用放大镜观察就更清楚了。如何拓印指纹呢?有的仿照书本的方法拓印指纹,有的用自己的方法拓印指纹。这时,我再次启发学生质疑:关于指纹,我们可以研究什么问题?怎样研究这些问题?学生又提出问题:我的指纹和别人的一样吗?指纹的图案大致可以分为几类?……教师层层设疑,学生层层质疑,并设法解决,其思维也处于积极状态中,探究的欲望也较强烈,既锻炼了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也激发了学生想要探究与发现周围事物奥秘的科学兴趣,有效促进了学生养成良好的探究习惯。四、重视课外延伸,培养探究能力。科学研究毕竟不是一两堂课的事情,也不仅是课堂教学所能完成的。科学教学中种植、饲养、采集、制作、观察等,这类课外科技活动与学生的探究能力的提高和科学素养的形成有着密切的联系。将科学课堂教学延伸到课外科技活动中,是也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重要途径。课外的实践比课堂的教学更能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课外科技活动能开阔学生的眼界,培养学生对科学兴趣、爱好,激发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提升学生探究能力。例如:有趣的热膨胀、吹纸比赛、空气动力小车比赛、谁的小飞机飞得高等等。这些课外科技活动为小学生提供了他们感兴趣的,并与课本某一知识点相关的极为丰富的多种内容,通过课外的各种科技活动方式满足了小学生的好奇心,使小学生产生了积极的情绪、情感,促使他们以高涨的热情投入活动。由此可见,在科学课的教学中,教师应根据教材内容,充分与课外科技实践活动相结合,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使学生在生动、有趣的课外科技实践活动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并从中获取新知识,提高动手能力,培养创新精神,激发内在潜能,把学生真正培养成为发现者、探索者,从而提高科学素养。总之,小学科学课堂应该是学生自主的探究活动的殿堂。作为科学教育的实施者,我们的老师必须把学生看作一个个生动活泼的个体,赋予孩子自由发挥和大胆创造的时间和空间。小学科学课堂还是他们开阔眼界、增长见识、陶冶情操、实践创新的天地。作为科学教育的实施者,要采用不同的方式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使学生的生命潜能和创造精神得以充分发挥。参考文献:1、《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小学科学教学法》卢新祁3、《科学究竟是什么》,张红霞著,教育科学出版社3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