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吉林非物质文化遗产黄龙戏的保护

试论吉林非物质文化遗产黄龙戏的保护

ID:21489836

大小:57.00 KB

页数:8页

时间:2018-10-22

试论吉林非物质文化遗产黄龙戏的保护_第1页
试论吉林非物质文化遗产黄龙戏的保护_第2页
试论吉林非物质文化遗产黄龙戏的保护_第3页
试论吉林非物质文化遗产黄龙戏的保护_第4页
试论吉林非物质文化遗产黄龙戏的保护_第5页
资源描述:

《试论吉林非物质文化遗产黄龙戏的保护》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试论吉林非物质文化遗产黄龙戏的保护 :黄龙戏是以东北皮影戏中流传于农安及其周边地区的“此地影”(当地民间艺人对本地皮影戏的俗称)音乐为基调,以由“此地影”演化而来的民间小戏(当地俗称“地蹦影儿”)为基础,充分吸收和借鉴本地萨满乐舞、民间说唱等的艺术手段,形成的具有悠久艺术传统、广泛文化基础、浓郁地方特色的地方戏曲剧种。在黄龙戏保护如火如荼的今天,系统地研究黄龙戏,挖掘蕴涵其中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学术价值、艺术价值和产业价值有着重要的研究意义。  关键词:黄龙戏保护价值保护意义  黄龙戏,吉林省地方剧种,主要流行于农安一带,以东北皮影戏音乐为基调的具有浓郁的地

2、方特色的剧种。它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艺术、学术及产业价值,是宝贵的民族文化遗产。从2003年10月17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布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到近年来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发起的“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中国文化部组织实施的“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无不昭示着保护民族文化遗产的重要性及对其实施传承的迫切性。  一、黄龙戏的历史沿革  黄龙戏的历史渊源极为久远。因农安在辽、金时期称黄龙府,故称黄龙戏。它的唱腔音乐源于我国独有的皮影艺术。据史料记载,我国皮影艺术起源于西汉时期,唐、五代时期已趋于成熟,宋代极为盛行,广为传播,清代达到了艺术高峰

3、。东北皮影艺术是在两宋、辽、金时期传入的,并于当时契丹、女真、兀惹、蒙古等东北民族文化艺术相结合,交互作用,而产生了新的发展与嬗变,最终形成了东北皮影的艺术风格特色。黄龙府作为辽、金两朝的政治部都、军事重镇及文化商贸中心之一,皮影艺术传入东北后,也在此广为传播,成为具有广泛的群众性、民族性和地方性的戏曲艺术,代代流传下来。  农安皮影是清末(1889年)前后由冀东传入的[1],在长期与本地民间小调、曲牌、香调等相融合的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的独特艺术风格,广大群众和民间艺人亲切地称之为“此地影”,后来在“此地影”的基础上又创新发展了新的艺术形态,即在皮影曲调、唱腔

4、音乐、表演故事的基础上,突破影窗,将由人幕后操纵驴皮影人演出,改为行当演员直接上台演出的一种民间小戏(俗称“地蹦影儿”)。实际上,这种民间小戏是一种本地化了的影调剧,它在角色行当、唱腔唱法、板式结构、伴奏乐器(队)、念白语音、故事取材、演出形态、表演等各方面都体现出了本地性征,并且具备了地方戏曲的基本元素。所以,既不失皮影艺术的韵味,又增强了艺术的表现力,成为当时农安民间艺人走街串巷、田间地头演出和群众喜闻乐见的主要艺术形式。  二、黄龙戏的发展阶段  (一)本源期(约1899年前后),即:由“此地影”演化生成民间影调小戏时期;  (二)雏形期(约1898一1

5、958年),即民间影调小戏日益演化、丰富、形成时期;  (三)定型与发展期(1959一1978年)即:正式命名黄龙戏、组建黄龙戏剧团,实现先期发展时期;  (四)改革与相对高潮期(1979一1998年)即:重建黄龙戏剧团、改革创新、迭创辉煌时期;  (五)停滞与抢救期(1999一至今),即:发展停滞濒危,初步加以保护和抢救的时期。[2]  三、黄龙戏的保护价值:  由于全国仅有一家黄龙戏剧团,所以它有着“天下第一团”的称号。黄龙戏曾先后荣获过“文华奖”、“梅花奖”、“孔三传戏曲音乐金牌奖”、“布拉格国际舞台美术‘传统与现代结合’荣誉奖”等30余项。并被收入《中

6、国戏曲大辞典》。黄龙戏申请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成功也充分说明了它具有极高的保护价值:  (一)地域性  黄龙戏是千百年来黄龙府的社会、历史、文化积淀的基本反映,无论在艺术上还是在文化上。它都具有不可替代的地域色彩,鲜明的黄龙府印记。  (二)民族性  黄龙戏是典型的东北地方戏曲艺术,它的艺术与文化本体,具有比较突出的东北地域文化特征。从历史上看.东北作为与中原文化相对的文化区域,是夫余、契丹、女真、高丽、党项、突厥、蒙古等少数民族之间、及其与汉族之间的融合区,是华夏民族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重要的民族特征。  (三)传承性  黄龙戏的历史渊源极为深远,它是在民族

7、传统民间艺术的土壤上生成的地方戏曲剧种.是本地各项民间艺术的继承与发展,是农安地方文化艺术集成 :黄龙戏是以东北皮影戏中流传于农安及其周边地区的“此地影”(当地民间艺人对本地皮影戏的俗称)音乐为基调,以由“此地影”演化而来的民间小戏(当地俗称“地蹦影儿”)为基础,充分吸收和借鉴本地萨满乐舞、民间说唱等的艺术手段,形成的具有悠久艺术传统、广泛文化基础、浓郁地方特色的地方戏曲剧种。在黄龙戏保护如火如荼的今天,系统地研究黄龙戏,挖掘蕴涵其中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学术价值、艺术价值和产业价值有着重要的研究意义。  关键词:黄龙戏保护价值保护意义  黄龙戏,吉林省地方剧

8、种,主要流行于农安一带,以东北皮影戏音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