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出口贸易的结构调整

新形势下出口贸易的结构调整

ID:21487284

大小:56.50 KB

页数:9页

时间:2018-10-22

新形势下出口贸易的结构调整 _第1页
新形势下出口贸易的结构调整 _第2页
新形势下出口贸易的结构调整 _第3页
新形势下出口贸易的结构调整 _第4页
新形势下出口贸易的结构调整 _第5页
资源描述:

《新形势下出口贸易的结构调整 》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新形势下出口贸易的结构调整一、问题提出的背景和意义改革开放之初,中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很低,人均GDP不足200美元。当时既缺少资金又缺少技术,拥有的就是第一人口大国丰富的人力资源和欠开发情况下廉价的土地以及其他自然资源。根据传统国际贸易理论的比较优势原理和要素禀赋理论[1],中国的劳动力和土地等要素相对于其他国家丰裕,相对价格低,中国进行国际贸易参与国际分工,应该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和加工贸易,从而发挥比较优势。正是基于对中国要素禀赋和比较优势的分析。我国制定了劳动和资源密集型产品出口导向战略。实践证明,当

2、时制定的这一战略是正确的。通过发展劳动密集、技术要求不高的纺织、服装等消费品和普通工业制成品产业获得了巨大成功。1978年中国对外贸易总额仅仅206亿美元,在世界贸易中居第29位,到了2008年贸易总额达到25616亿美元,比1978年增长123倍,其中,出口总额从1978年的97.5亿美元增长到14285亿美元(数据:中国经济统计年鉴2009年版)。现在中国出口排名已列世界第一,廉价的中国制成品销往全球,蜚声海外,中国已经成了名副其实的贸易大国和一般产品制作的“世界工厂”。然而,贸易大国大而不强。随着

3、国内外经济的发展和形势的变化,“世界工厂”的问题逐渐显现,特别是2008年的金融危机使得贸易大国的脆弱性更加暴露。当年在危机的冲击下中国对外贸易增长率迅速下降,2009年更是出现了罕见的负增长,对外贸易额大幅下滑,出口下降达到16%。一时间订单数急剧减少,外贸企业纷纷缩减生产或停产歇业,不少企业频临破产或倒闭[2]。危机之后尽管中国对外贸易一度复苏态势明显,然而危机后国内外环境进一步复杂化,制约外贸发展的不确定和不稳定因素越来越多,一些深层次矛盾开始暴露并日益凸显。为此,中国对外贸易,特别是出口贸易必须

4、进行结构性调整。二、出口贸易结构调整的必然性如前所述,改革开放之初我们充分利用当时要素禀赋的特点,实行劳动和资源密集型产品出口导向战略获得了巨大成功,经济快速发展,成了第一出口大国和世界制造业中心。但是随着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原来出口战略确立的,在大量使用劳动力和大量消耗资源、能源等基本要素基础上的经济和出口贸易发展方式日益暴露其弊端和不可持续性,具体表现为:1.劳动力供求出现了结构性失衡。建立在劳动密集型基础上的中国经济和对外贸易发展方式,造成了对普通廉价劳动力的大量需求,而多年计划生育对出生率的严控和

5、平均寿命的延长又使人口老年化不断加剧、青壮年劳动力供给减少,加之高等教育升学率的大幅提高等因素都促使生产操作工人的供给在不断下降。据统计:中国已经走过了青壮年劳动力供给的高峰期,15~64岁劳动力人口总量将从2013年开始呈下降趋势。正是对一般劳动力需求的旺盛和劳动力供给的下降导致了近几年不仅是沿海,而且内地均出现了普遍的招工难、用工荒现象,中国劳动力出现了结构性失衡,即一方面大学毕业生就业难、另一方面各地招工难。一些企业由于用工不足导致开工不足,影响生产任务的完成,新项目由于招不到工而不能正常投产。2

6、.“世界工厂”的粗放式生产方式难以为继。在我们陶醉于“世界工厂”庞大的生产和出口能力的时候,问题也就从这里开始出现了。中国出口贸易的特点是制成品出口比重过大,制成品即货物出口占出口总量的90%左右,这些货物商品又主要以两种贸易形式存在,一类是以普通贸易出口的普通商品,另一类是以加工贸易出口的加工商品。普通商品是中国自己企业生产的商品,这类商品一般是仿制品或者产品已经成熟、生产技术已经扩散的产品,它们的特点是技术含量低,产品价值的构成主要是劳动成本和物质消耗成本。加工贸易产品虽然一般技术含量都较高,但是研

7、发、销售等增值高的环节控制在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手里,在中国境内的企业只不过是它们的一个加工厂和生产环节,价值链的这一环节也是由加工的劳动成本和物质消耗成本构成,在产品价值中只占有很小的比例。中国的出口贸易战略决定的劳动密集型和资源、能源密集型的发展方式不仅会导致劳动力供求的结构性失衡,而且也必然导致资源、能源供求的严重失衡以及环境污染加剧和生态恶化。尤其是粗放式的经济和对外贸易发展方式导致对资源、能源需求的增长率以高于GDP增长速度在增加,因此,就出现了资源、能源供求的日益失衡和环境生态的日趋恶化。3.

8、比较优势的竞争态势在悄然变化。一、问题提出的背景和意义改革开放之初,中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很低,人均GDP不足200美元。当时既缺少资金又缺少技术,拥有的就是第一人口大国丰富的人力资源和欠开发情况下廉价的土地以及其他自然资源。根据传统国际贸易理论的比较优势原理和要素禀赋理论[1],中国的劳动力和土地等要素相对于其他国家丰裕,相对价格低,中国进行国际贸易参与国际分工,应该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和加工贸易,从而发挥比较优势。正是基于对中国要素禀赋和比较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