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1483503
大小:53.0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8-10-22
《让语文教学更有深度》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让语文教学更有深度语文课堂的“僵化”是我们课程改革所极力避免的,不少语文课总是在学生已经弄懂的范围内兜圈子,对文本的解读浮光略影、浅尝辄止,缺乏对文本的深度挖掘,学生处于一种“饥渴”的状态。这样的语文课淡而无味,是非“语文”的,甚至是反“语文”的。我以为,要让语文课走出浅薄平庸的怪圈,就是要想方设法引领学生对文本进行深度体验,引导学生从“文本表面”进入到“文本底层”,触摸文本的灵魂,激活学生的“智慧潜能”,让他们得到精神的享受。那么,我们怎样让语文教学更有深度,我以为应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文化的多元性、思想的个性化和语文教学的
2、诗性化。。 一、语文教学应注重文化的多元性。 新课标明确指出:“它(语文)是人类文化的载体,也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定性为“深度体验”式语文的“文化品格”的建构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支撑。然而,“由于对文化传统的过度依赖和因袭,我国的语文课程建设较多表现出一种被动地适应现实的倾向。就语文教材来看,编制者更多地把培养目标定位在学生的文化认同与文化传承上,而较少创新意识的激发与批判思维的启迪。因此,“深度体验”式语文既强调对文化的认同与传承,更强调对文化的反思与建构。 对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18课《杨修之死》的解读主要流
3、行以下两种文化视点:一种主流的观点是“小聪明”说,他们认为杨修聪明反被聪明误,这显然是源于韬光养晦的中国传统人生哲学;一种认为杨修人格不健全,心理不健康,这主要是源于现代心理学的有关理念。以上解读肯定有它的合理性。然而,我想说,如果我们通过《杨修之死》传达给学生的是这样一些信息,我不知道他们长大后会给我们创造一个什么样的世界。 小说中的杨修为人恃才放旷,显然与韬光养晦的中国传统人生哲学是格格格不入的。如果我们仍然站在韬光养晦的文化立场来审视杨修,那么杨修的举止无疑自取灭亡,令人费解。 然而,随着社会的逐步开放和多元,这种缘
4、于人治社会的韬光养晦的人生哲学越来越显示出其负面的影响。 我在教学《杨修之死》这篇小说的时候,首先尊重学生的解读,然后再慢慢引导学生反思这种韬光养晦的人生哲学,最后再来重新审视杨修的“放旷”,从而让学生明白:我们可以选择韬光养晦的人生哲学,然而我们不应该鄙弃甚至打击那些才华外显、放旷直言之人。其意在帮助学生建构起一种“没有宽容就没有未来”的文化心态。 其实,一个人的思想总要受到某种“文化意识”的制约和支撑然,那么周密“对昔日临安繁华追忆”的背后究竟是哪些“文化意识”在制约和支撑呢?于是,我又引领学生沿着这条路径继续挖掘文本
5、,进行文化解密。 在新课程背景下,我们对文本的解读再也不能浮光掠影了,那种浅尝辄止的解读将很不利于学生精神的成长。所以说,我们的语文课是不是应该尽快走出简单重复劳作的怪圈,让我们的语文课深入文化的层面,注重语文教学的多元性。。 二、语文教学应注重思想的个性化。 “我们的确有过不需要思想的年代,有思想就是罪过,至今,世俗的活命观仍旧以没有思想锋芒,不辨泾清渭浊为圆通之道。在一所观念保守的学校里,只要语文教师安分守己,死水无波就可以保证长治久安。有一点新锐思想,有独立意识的语文教师,在学校总是首先受到怀疑与压制。究其原因,我
6、看主要还在于我们的老师没有对文本进行深度挖掘,没有真正走进文本,甚至根本就没有把文本读懂。说得严重点,就是“我国中小学教师缺乏思想,其后果是,教师付出的大量劳动停留在低层次上,缺乏对于学生精神上的引领,缺乏对于‘课本知识’所承载的价值观和心理结构的深刻洞察,把教育浅化为、庸俗化为没有灵魂的认知结果的堆积 在后现代课程研究中,许多学者提出重视课程中渗透关怀的理念。他们认为,关怀是教育最原始的职责,关怀的课程需要涉及到一个重要的主题,那就是“对思想的关怀”。我以为,在语文课堂上对学生的“关怀”最核心的一点就是要关怀学生的思想,老
7、师不仅要尊重维护学生独立自由的思想,而且要尽可能地给每个同学创造独立思考的机会,教会他们思考,从而形成一种良好的思维品质。 当然,我这里所说的“思想”既指深度把握文本所传达的思想,甚至合理“反叛”,从而读出自己的独特见解;也指教师要深入理解文本的思想内涵并在教学方法上有自己的特色,不能人云亦云邯郸学步,要敢于打破常规。 我们只有真正读懂文本,理解文本的思想内涵,关怀学生的思想,并采取合宜的教学方法,语文教学才会有深度。一句话,“思想的个性化”是语文教学的灵魂,而老师则是灵魂中的灵魂。在新课程不断推进的今天,我们要致力于语文
8、课堂“思想的个性化”的培养。 三、语文教学应更趋向于诗性化。 在市场经济迅猛发展,大众传媒急剧膨胀的消费社会,对现实名利的追逐已成为大众普遍的文化心态,对诗性情怀的追求正逐渐淡出人们的精神家园。作为社会一分子的学生,必然会受到这种现实文化语境的影响。对于彰显理想人格和向善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