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夫之对儒-佛-道心理思想关系的辨析

王夫之对儒-佛-道心理思想关系的辨析

ID:21477623

大小:60.00 KB

页数:11页

时间:2018-10-22

王夫之对儒-佛-道心理思想关系的辨析_第1页
王夫之对儒-佛-道心理思想关系的辨析_第2页
王夫之对儒-佛-道心理思想关系的辨析_第3页
王夫之对儒-佛-道心理思想关系的辨析_第4页
王夫之对儒-佛-道心理思想关系的辨析_第5页
资源描述:

《王夫之对儒-佛-道心理思想关系的辨析》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王夫之对儒佛道心理思想关系的辨析  摘要:从辨析儒家与佛、道思想关系的角度,王夫之提出了有境界的心理认识标准。通过大辨体其至密,而至密成其大辨的心理认识过程分析,王夫之揭示了佛、道思想入于空、无的认识论根源和相通于儒家的心理思想成分。从心理活动的主客关系和认识过程的境界高度方面,王夫之以认识和构建有境界思想的心理认识活动为核心,从辩证性心理认识过程与非辩证性本体之心的角度取舍佛、道有益于儒家道德之学理论建设需要的思想成分,提炼和总结了三教合一的心理思想成果。  关键词:王夫之;心理过程;有境界之心;佛

2、道  :B249.2:A:10030751(2012)03013405  一、大辨体其至密,而至密成其大辨  辨析和取舍佛、道论证信仰的心理过程及其认识论,从援佛、道入儒的角度,在天人合一思维模式下,王夫之全面总结了儒、释、道求天地之际的思想发展,辨析三教大辨体其至密与至密成其大辨的心理过程及其认识论特征。王夫之说:今欲求天地之际,岂不微哉其分别之限,必清必宁而不可以毫发杂者,辨莫辨于此际矣。夫凡有际者,其将分也必渐。治之绍乱,寒之承暑,今昔可期而不可期也。大辨体其至密,昔之今为后之昔;无往而不復者,亦无

3、復而不往;平有陂,陂亦有平也。则终古此天地,终古此天地之际矣。然圣人岂以此悠悠者为固然而莫为之主哉?大辨体其至密,而至密成其大辨。终不可使其际离焉,抑终不可使其际合焉辨不易昭而密难相洽也。则终古此天地之际,亦终古此艰贞矣。①王夫之承认出入于天地之际的可能性,出入于天地之际的基础是能够认识到天与人蕴涵儒家伦理道德内涵的实有性,这是佛、道在天人关系方面入于空、无的思想基础。王夫之认为,天地之际的实有性体现在认识天人关系心理过程的细微之处,这是辨析和落实儒家人伦道德于心的认识根源。  儒家圣人不立莫为之主的空、

4、无之心,而是通过细致而超越的认识论分析,构建具有至密性认识体系和超越性认识高度,建立在心性道德基础之上的思想体系,然圣人岂以此悠悠者为固然而莫为之主哉?大辨体其至密,而至密成其大辨。对于王夫之而言,认识论不仅仅是关于认识问题的理论,而且具有实现天人合一和天地同体境界的功能,所以说辨不易昭而密难相洽也。王夫之始终认为,通过认识而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承担天地同体的实有性道德修养,是儒家圣人用力于心而落实其修养功效的关键。儒家圣人首先明确天地万物不脱离实有生化的自然性地位,批判佛、道入于空、无而否认自然规律的虚

5、无之论,这是儒家用力于心而入微,从心理认识与道德修养论方面辨析天地之际的前提。王夫之认为,天地之密在于其相交于物质与精神世界同体之微处,即,依据于心气交辅的实有性理论体系求天地之际,如果固执于乾坤之气,则入于佛、道的空、无之论。至密从其针对于宇宙生化的细致心理认识分析方面而言,则说是故知其至密,而后见运化之精;大辨,指超越层次的修养境界高度,则说知其大辨,而后见功用之极。至密与大辨分别于王夫之辨析和取舍于佛、道的认识论,是他从心理过程及其认识论方面总结援佛、道入儒理论成果的具体体现。王夫之始终认为,天地之

6、际的实有性体现于其认识与修养的过程中,包涵人伦道德价值,他说:天下之用,皆其有者也。吾从其用而知其体之有,岂待疑哉!用有以为功效,体有以为性情,体用胥有而相胥以实,故盈天下而皆持循之道。故曰:诚者物之终始,不诚无物。②用有指实现天地之际的认识与修养工夫,从其落实天人合一而用力于人之心的方面而言,则说体有以为性情,体用胥有而相胥以实。诚作为儒家无对而可以独立出现的范畴,既体现物之终始的非辩证性本体,又由于不诚无物而具有辩证性认识形式。  王夫之认为,儒家克己之功的至密至熟性,即是心理认识与道德修养工夫能够合

7、两端于一的同体性与同一性,他说:夫子于此,直从天理人欲,轻重、浅深、内外、标本上,拣着此两项,以验颜子克己之功至密至熟、发见不差者而称之。非颜子不能以此为学,非夫子亦不能深知此之为好学,非程、朱二子亦无以洗发其本原之深,而岂易言哉!③所谓天理人欲,轻重、浅深,内外、标本,皆从两端体现认识与修养同体同一之心的辩证形式。儒家大辨体其至密和至密成其大辨的目的在于,通过辩证性的心理认识与修养方式洗发其本原之深,揭示合两端于一的非辩证性本体的同体同一性。王夫之以此为儒家道德认识与修养之学的最微最难之处,足以体现他总

8、结儒、佛、道关系的理论成果,内含从空、无到有之心的认识线索。  大辨体其至密和至密成其大辨的心理认识过程,包含王夫之辨析和取舍佛、道之空、无,总结援佛、道入儒思想的理论成果。王夫之辨析空、无之论既不遗余力而又十分细密,他认为,心学由于吸收佛道密室传心之法而有所偏失,所以流于玄、禅异端。他系统论述了老庄思想之同异以及玄学家对道家思想的偏离之害;对于陆王,王夫之则指出其与张载之学的同异之处,具体区别了心学在理论思维形式方面的优长,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