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1471380
大小:52.5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10-22
《谈小学数学教材的理性重建》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谈小学数学教材的理性重建:教学实践证明:“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所以教师不仅要凭借着教材从事数学教学活动,还要承担对教材进行再次加工的使命,要充分挖掘数学教材本身所蕴含着的创新教育因素,使教材潜在的,可能的创造力转化为学生显性的现实的创造力,真正使数学教材成为学生创造性学习的“学材”,实现数学教材全方位的功能与价值。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材理性重建 []:G623.5[]:A []:1002-2139(2011)-18-0052-01 《基本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积极开发并合理运用校内外各种课程
2、资源。”依据课程改革的这一观念,如何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成了我们必须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作为数学学习的重要载体,教材事实上为学生留下了较为广阔的创造空间。教师要善于发现,把握并挖掘教材的这一潜在空间,努力发掘数学学习内在的规律,有效实施对数学教材的功能与再创造。 一、拓宽教材的探究空间 过去的教材,问题结论及解题方法的过早呈现必然会压缩学生的思维过程,使曲折、复杂并富有挑战性的探究过程简化成通向问题答案的“捷径”,削弱了教材应有的教育价值。新课程理念下的教材虽体现了新的教学思想。但“照本宣科”进行教学,也是有很
3、大局限性的。例如研究“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其关键在于让学生通过列举一些能被3整除的数,并在观察、比较、猜想与验证的基础上从“各位上的数之和”切入,发现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因此,在对教材进行再设计时,要创造性地对教材进行加工,为学生留下更加自由、广阔的思维空间,通过以下步骤展开: (1)搜集素材:列举一些能被3整除的数,思考怎样列举更有利于我们观察与研究? (2)展开研究:观察这些数,与同桌或组员交流发现,它们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3)实验验证:你所发现的这一特点是否能帮助你很快判断一个数能否被3整除?比如32
4、4、407等。 (4)形成结论:对你发现的结论进行修改与完善。你能对你的这一结论作出必要的说明吗? 这样的设计可能使一些同学最终无法获得结论,但它至少给每个学生提供了自由探究与创造的空间(不断地提出假设、进行验证加以完善……)。事实上,学生的探究意识,创新能力等恰恰就在这一循环往复的螺旋上升过程中得到了培养。 二、挖掘教材的个性内涵 不同学生由于其数学现实,认知水平及思维方式等的差异,往往会导致他们对同一数学现象作出不同的认识、理解与分析,从而表现出数学学习上鲜明的个性差异。《数学课标》指出:“不同的人在
5、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因此作为教材,特别是作为教师应该充分考虑到学生这一差异,保护它,使不同的学生尽可能以自身独特的方式获得个性化的发展。比如教学“圆锥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教材设计了一个相对统一的探究性实验,以此推导出圆锥的体积计算公式:V=1/3sh。为了激活学生的个性化思考,可以在教材的基础上进行拓展,设法使学生的研究沿着各自独特的理解解开: (1)提出假设:圆锥的体积与它的底面积和高有关,这是否意味着它的体积有可能与同它等底等高的圆锥的体积有关? (2)实验研究:利用自己身边的材料设计实验,验证你的猜想,并
6、把你发现的结论写下来。 (3)交流完善:与别人交流你的发现,并在交流中对自己的发现作必要的补充与完善。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通过对教材的重组和加工,学生在相互合作与交流的基础上,确实对这一实验作出了不同的理解与设计。而学生个性化的创造在这一自主探究的过程中得到了很好的发挥。 三、还原教材的生活本色 教材是学生数学学习的例子,这些例子与现实生活越贴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就越浓,主动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就越高。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这本身又为数学题材的“生活化”提供了可能,为使抽象的数学材料还原为学生喜闻乐见的
7、活生生的生活原型创造了机会。 比如统计教学原来就具体丰富的现实背景,因而对这一板块的设计,要尽量贴近学生现实生活的题材切入。以条形统计图教学为例: (1)收集前4周你家用去塑料袋的只数,填写左下表格。 (2)你能根据表格中的数据完成右下的条形统计图吗? (3)相互交流各自的统计结果,你还有什么新的收获? 通过实践,我们发现学生对这类数据的统计表现出极大的兴趣与热情,不少学生还就各自的情况进行了互相交流与比较,并就统计图中的一些情况进行了推测与估计。如“我发现你家第三周用去塑料袋的只数几乎相当于前两周的总和,你家
8、是不是在第三周办什么事了?”“根据我的预测,你家下周用去的塑料袋可能在15个左右。”另外,不少学生还根据全班的统计情况,提出“少用塑料袋,为环保贡献一份力”的建议……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