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1461370
大小:26.5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10-22
《《圆的认识》说课稿》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圆的认识》说课稿 《圆的认识》说课稿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实验教材六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一节《圆的认识》。下面我将从四方面来进行说课。 一、教材分析: 《圆的认识》是学生在学习了直线图形知识的基础上,学习的新知识曲线图形。圆的认识是曲线图形的起始课,通过对圆的研究,不仅使学生初步认识到研究曲线图形的基本方法,还为今后学习圆锥、圆柱乃至中学的球体打下好的基础。基于我对这节课内容的理解制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a、认识圆的特征,初步学会画圆,发展空间观念。b、在认识圆的过程中,让学生经历知识再发现、再创造的过程,从中培养探究意识、发现
2、能力和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享受成功的喜悦。c、感受研究的一般方法,享受思维的乐趣。 教学重点:掌握圆的特征能够使用圆规熟练地画圆。 教学难点:自主、合作探究出圆的特征。 二、说教法与学法: 1、教法:根据教材内容的特点,结合学生实际,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思维为核心”的原则,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共同分享等,引领学生经历了一次“研究与发现”的完整过程。整堂课,“发现与分享”成为主旋律,而知识、能力、方法、情感等恰恰在创造与分享的过程得以自然建构与生成。 2、学法:以实践
3、→认识→再实践→再认识为主线,采用多种方法相结合。 基于上述教学思想与教学方法,为了有效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实现知识的“再创造”,并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我设计了以下的教学过程。 二、说教学过程: (一)寻宝中创造“圆” 教师活动:教师为学生创设一个寻宝活动情境,小明得到这样一张纸条——“宝物距离小明左脚3米。”同学们你们桌上有一张白纸,上面有一个红点,这个红点就代表小明的左脚,你能帮助小明找到宝物吗?用1厘米表示1米,请在纸上表示出你的想法。 学生活动:学生们通过自主探索,找到自己认为可能的一点或者几点,再通过汇报
4、交流,教师用课件依次出示学生找到的2个点、3个点……甚至更多的点,直到把找到的点连成一个圆。(板书:①是什么?)教师引领学生经历了一次“研究与发现”的过程,让学生在思考与尝试中初步感知宝物的范围就是在以小明的左脚为圆心,3米为半径的圆上。 二、对比中初识“圆”。 教师提问:为什么宝物可能在的位置就一定是个圆呢?(板书:②为什么?)出示课件:这些图形的中心到各顶点的距离也是3米,难道这些图形不是宝物可能在的位置吗? 学生活动:让学生利用“对比”的研究方法发现:正多边形只是中心到顶点的距离相等,而到各边上的距离并不相等;而圆是中心到圆上任
5、意一点的距离都相等,从而是学生体会理解圆的概念就是:“圆是到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的点的轨迹”。教师引出《墨经》中的“圆,一中同长也”,一中即圆心,同长即半径。墨子的发现比西方人早了1000多年……学生感悟到的是:中国语言文字是高度凝练与概括的,进而体验到民族自豪感。 三、画圆中感受“圆”。 教师活动:现在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合作学习:要求1、每人画一个圆,大小相同,想一想你们是怎样画出大小相同的圆的?2、每人再画一个圆,大小各不相同的圆。你们有是怎样画出来的?(板书:③怎样做?) 学生活动:提出的问题后,自然引发学生思考,通过小组
6、内的实践研究,再实践再研究,得出结论:应如何画圆,认识圆心决定圆的位置,半径决定圆的大小。 教师活动:根据学生的通过小组合作总结的经验,教师继续提问:刚才我们研究完了怎样画圆——我们是不是又应该思考“为什么这样做”呢?(板书:④为何这样做?) 学生活动:学生根据实践的感受,再一次体会:因为确定了圆心,确定了长度,所以画出曲线上的所有点和圆心的距离都一样长,这就符合了圆的特点——“圆,一中同长也。”符合圆的特点,当然就是一个圆了。 设计目的:将圆的特征与画圆的方法巧妙的结合在一起,让学生在画圆中感受圆的特征,利用圆的特征指导画圆,
7、突破了以往教学中,画圆和圆的特征相分离的教学方法。 四、应用中解读“圆”。 教师活动:(出示篮球场画面)篮球场的中间为什么要做成一个圆呢? 学生活动:学生通过前面环节的时间研究,可以顺利的解决这个问题,获得成功的体验。 教师活动:再想想,怎样画这个大圆呢? 学生活动:让学生在画圆的经历中体验到不同现象背后的本质是一样的,让学生体验到认识事物“特征”的价值,这样的设计可以把经验、直观与抽象有机的结合起来了,让学生在数学活动中不断修正自己知识体系的建构。 五、再次寻宝突破“圆”。 教师活动:孩子们,我要告诉你
8、们,科学家们还喜欢追问这个问题:“一定这样吗?”(板书:⑤一定这样吗?)请看——“宝物距离你左脚3米”,宝物一定在左脚为圆心、半径是3米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